山東農業大學林學考研
研究生為你答疑,送資源

因為山東農業大學林學專業研究生數量有限,愿意做考研輔導的數量不確定,請加我們顧問的微信進行咨詢和確認,搶先預訂研究生,以免錯失研究生輔導機會。
山東農業大學是一個不錯的學校,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請各位準備報考山東農業大學林學考研的同學注意: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研究生錄取分數線(或稱考研分數線)的數據。因為每年都有不少人報考山東農業大學林學考研,競爭激烈,所以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山東農業大學林學研究生的考研人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 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另外考研派也會為大家山東農業大學林學考研的參考書目、考研大綱、研究生招生咨詢電話等聯系方式。希望你考取山東農業大學 林學專業研究生,考研是個孤獨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祝愿各位考研的學生好好復習備考,來年上個985/211,實現自己的名校研究生夢想。

山東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083400考研科目及參考書目
專業信息
- 所屬院校:山東農業大學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屬學院:林學院
-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8]工學
-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34]風景園林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 (01)園林與景觀設計(02)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03)特色園林植物種質資源 | |
招生人數: | 11 | |
考試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44)風景園林基礎 ④(806)風景園林設計(3小時快題) |
|
備 注: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林學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學科代碼: 0907 )
一、培養目標
碩士研究生培養在加強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重視培養碩士研究生的創新精神、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遵紀守法,品德優良;具有求實創新、嚴謹的科學作風、獻身科學的精神。
2、具有本學科較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了解本學科的發展方向及研究動態,具有從事本學科教學、科研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適應教學、科研、生產和管理等多種工作崗位的需求。
3、具有良好的外語讀、寫能力和一定的聽、說能力。
4、身心健康。
二、學科方向
分為森林培育、林木遺傳育種、森林經理、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森林保護六個學科方向。
三、培養方式
1、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實行導師負責制。導師組負責學位點建設規劃及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制定與修訂,組織研究生入學考試命題、閱卷及復試,組織研究生論文開題報告的論證、專題討論、中期考核、論文答辯,研究決定與研究生培養有關的其它重要事項。導師負責指導制定培養計劃、課程學習、文獻閱讀、教學生產或社會實踐、論文選題、科學研究和撰寫學位論文等。研究生與導師指導關系的確定采取研究生和導師雙向選擇的辦法。導師調離學校或外出時間超過一年,或因其它原因不能繼續指導時,學院負責變更研究生的指導關系,并報學校備案。
2、研究生教育管理實行校院兩級管理、以院為主的管理體制。各學院黨委分管書記負責研究生政治思想和教育工作,分管院長負責研究生培養與管理工作。研究生輔導員(秘書)具體做好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培養和日常管理等工作。導師是研究生培養和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導師對研究生德、智、體等方面全面負責,從思想、作風、治學等方面以身作則,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導師要積極指導、幫助研究生就業或創業。充分發揮研究生黨團組織和研究生會的作用,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工作和管理制度,不斷提高研究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學制及學習年限
碩士研究生學制為3~5年。5年不畢業者作結業處理。
優秀碩士生提前完成課程學習和學位論文,本人申請經批準可提前半年答辯和提前畢業。
五、課程學習與必修環節
1、課程學分
①課程總學分共30學分。
②學位課程不低于13學分。
2、必修環節、校外實踐研究
專題討論與實踐教育1學分
3、跨學科或同等分學歷研究生,須在導師指導下補修2~3門本學科本科主干課程,計成績,不計學分。補修課程不及格者,不進行中期考核。
4、課程設置(附表)
六、畢業與學位要求
1、答辯資格審核:研究生完成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學習任務、實踐環節,修滿規定學分,完成學位論文,經導師同意后方可申請預答辯。
2、論文評閱:畢業論文需經2名校外本專業在職的高級職稱專家對論文的學術水平進行盲評評閱,同意進行論文答辯者,方可進行答辯。
3、論文答辯:答辯工作由學位點統一組織;答辯委員會由5名具有高級職稱的在職專家組成,外單位專家至少1人。
4、學位授予: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須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公開發表至少1篇體現學位論文主要內容的研究論文(署名單位為山東農業大學),方可申請碩士學位。未達到申請碩士學位所必需發表論文要求的碩士研究生,經個人申請,導師和導師組推薦,院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同意,可申請參加由學校統一組織論文盲評和預答辯,通過者參加論文答辯。
以上環節全部合格和通過,經過學院和學校教授委員會或學位委員會審查同意,授予農學碩士學位。
學院院長 學位評定分委員會主席(簽字):
學院(公章) 日期:
附表
林 學院 林學 一級學科 碩士 生課程設置 | |||||||
課程 類別 |
課程代碼 | 課程名稱 | 學分 | 學時 | 開課學期 | 開課學院 | |
學位課程 | GS012001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 2 | 36 | 1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
GS011002 | 碩士公共英語 | 4 | 72 | 2 | 外語學院 | ||
GS001001 | 高級植物生理 | 3 | 54 | 1 | 生命科學學院 | ||
S009170 | 林業研究進展 | 2 | 36 | 1 | 林學院 | ||
S009171 | 高級生態學 | 2 | 36 | 2 | 林學院 | ||
選修課程 | S009172 | 高級森林經理學 | 2 | 36 | 2 | 林學院 | |
S009121 | 木材科學研究進展 | 2 | 36 | 1 | 林學院 | ||
S015055 | 生物數學 | 2 | 36 | 2 | 信息學院 | ||
GS001002 | 分子生物學 | 3 | 54 | 2 | 生命科學學院 | ||
S009173 | 高級森林培育學 | 3 | 54 | 3 | 林學院 | ||
S009062 | 林木栽培生理 | 1 | 18 | 2 | 林學院 | ||
GS001008F | 植物生理學實驗技術 | 2 | 36 | 1 | 生命科學學院 | ||
S001049F | 高級生化實驗技術 | 3 | 54 | 2 | 生命科學學院 | ||
GS015001F | 高級生物統計 | 2 | 36 | 1 | 信息學院 | ||
S009174 |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原理 | 3 | 54 | 1 | 林學院 | ||
S009175 | 水土保持規劃設計與方案編制 | 3 | 54 | 3 | 林學院 | ||
S009176 | 水土保持監測與信息技術 | 3 | 54 | 3 | 林學院 | ||
GS001002F | 分子生物學 | 3 | 54 | 2 | 生命科學學院 | ||
S009177 | 高級林木遺傳育種學 | 2 | 36 | 1 | 林學院 | ||
G001001F | 植物生化實驗技術 | 3 | 60 | 2 | 生命科學學院 | ||
S009178 | 園林植物種質資源 | 3 | 54 | 3 | 林學院 | ||
S009164 | 花卉分子生物學 | 2 | 36 | 1 | 林學院 | ||
S009179 | 植物分類研究法 | 2 | 36 | 1 | 林學院 | ||
S007124 | 森林昆蟲研究進展 | 2 | 36 | 2 | 植保學院 | ||
S007125 | 森林病理研究進展 | 2 | 36 | 2 | 植保學院 | ||
S007126 |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 | 2 | 36 | 2 | 植保學院 | ||
GS001003F | 高級生物化學 | 3 | 54 | 1 | 生科學院 | ||
S009059 | 科技論文寫作 | 1 | 18 | 3 | 林學院 | ||
GS017001 | 科技論文寫作 | 2 | 36 | 2 | 文法學院 | ||
必修環節 | BXHJ009901 | 專題討論與實踐教育 | 1 | 3 | 林學院 | ||
補修課程 | BX009018 | 測樹學 |
不計學分 |
40 | 1 | 林學院 | |
BX009020 | 森林經理學 | 40 | 1 | 林學院 | |||
BX009009 | 森林培育學 | 40 | 1 | 林學院 | |||
BX009010 | 森林生態學 | 40 | 1 | 林學院 | |||
BX009011 | 樹木學 | 40 | 1 | 林學院 | |||
BX009015 | 水土保持規劃學 | 40 | 1 | 林學院 | |||
BX009033 | 水土保持林學 | 不計學分 | 40 | 1 | 林學院 | ||
BX009024 | 水土保持工程學 | 40 | 1 | 林學院 | |||
BX009017 | 荒漠化防治工程學 | 40 | 1 | 林學院 | |||
BX009007 | 林木遺傳學 | 不計學分 | 40 | 1 | 林學院 | ||
BX009008 | 林木育種學 | 40 | 1 | 林學院 | |||
BX009012 | 花卉學 | 40 | 1 | 林學院 | |||
BX007012 | 植物病理學通論 | 100 | 0 | 植保學院 | |||
BX007013 | 昆蟲學通論 | 100 | 0 | 植保學院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林學專業學科介紹
一、學科概況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學科創建于1906年設立的山東高等農林學堂,迄今已有百年辦學歷史,形成了深厚的學術積淀,在林業科研和人才培養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林學專業涵蓋博士后、博士、碩士、本科層次齊全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有林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生態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森林培育博士點、林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生態學一級碩士點、森林培育碩士點、林木遺傳育種碩士點、森林經理碩士點和國家林業局山東泰山森林定位研究站、森林培育山東省重點學科。
本專業擁有一批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現有教授6人,副教授9人,講師3人。其中有14人獲得博士學位、2人獲碩士學位。另外聘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中國科學院西北寒旱研究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北京林業大學、山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知名專家教授為兼職教授6人,遴選校外兼職研究生導師4人。
森林培育學和林木遺傳育種學是本專業的優勢學科。經過老一代林學家梁玉堂教授、龍莊如教授、許慕農教授、龐金萱教授等人的建設和完善,特別是近10年來在學科建設中取得的成績,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辦學優勢,在國內同類院校中具有良好聲譽,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8項,獲得植物新品種權和新品種認定20余個。近年來,本專業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
林學專業本科生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加強基礎理論學習、拓寬基礎平臺的基礎上,著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1988年進行了實驗室管理改革,將原來以教研室為單元的實驗室調整到以系為單位的實驗室,大大提高了實驗室的利用率。1998年和1999年,結合學校本科生培養方案的修訂,根據林學專業的特點,創立了2+2人才培養模式,即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結合與課程教學實習和綜合專業教學實習相結合。2000年,進一步加強了對本科生教育的力度,從3年級開始實行指導教師制,做到每一個學生升入3年級以后都有專門的指導教師進行指導,制定科研方向,指導完成專業調查和科研工作,林學專業成為我校第一批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試點專業,本科生畢業一次性考研率50%以上,本科生一次性就業率95%以上。
二、師資隊伍規劃
姓 名 | 學位 | 技術職務 | 研究方向 |
---|---|---|---|
邢世巖 | 博士 | 教授,博導 | 林木遺傳育種學、森林培育學 |
王華田 | 博士 | 教授,博導 | 森林培育學、經濟林栽培學 |
曹幫華 | 博士 | 教授,博導 | 森林培育學、林木遺傳育種學 |
魯法典 | 博士 | 教授,博導 | 森林經理、林業經濟管理 |
李傳榮 | 博士 | 教授,博導 | 生態學 |
白世紅 | 碩士 | 教授 | 生物統計 |
楊克強 | 博士、碩導 | 副教授 | 林木遺傳育種學、林木生物技術 |
馬風云 | 博士、碩導 | 副教授 | 生態學 |
李際紅 | 博士、碩導 | 副教授 | 林木遺傳育種學、林木生物技術 |
路則光 | 博士 | 副教授、碩導 | 家居設計與制造、裝飾木制品、建筑用農作物秸稈纖維保溫材料 |
孫居文 | 本科 | 副教授 | 樹木學 |
李建華 | 博士 | 副教授、碩導 | 森林經理學、測樹學 |
時鑫 | 本科 | 副教授 | 森林培育學 |
王延平 | 博士 | 副教授、碩導 | 植物學、生態學 |
李永峰 | 博士、碩導 | 副教授 | 木材保護與改性、新型木質納米復合材料 |
桑亞林 | 博士 | 講師 | 林木分子生物學 |
席恩華 | 博士 | 講師 | 木材解剖學 |
董曉英 | 碩士 | 講師 | 家具與室內設計、木材保護與改性 |
三、已形成的研究方向
1. 人工林培育與植被重建
本方向長期以來注重分析造林地立地因子與林木生長發育生物學、生態生理學特性的關系,開展了造林樹種選擇、人工林群體結構和混交林種間關系的研究和困難造林地植被重建與生態恢復理論與技術的研究,揭示了植被自然恢復規律和人工重建機理。本方向是林學學科傳統的研究領域,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強大的生命力。在老一代林學家梁玉堂、龍莊如教授的帶領下,經過近20年的科研積累和一批具有高學歷年輕教授的科研探索與實踐,在人工林定向培育理論與技術、困難造林地植被重建兩個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研究進展,處于國內研究的領先水平,形成了北方農區林業鮮明的特色和優勢。“十五”以來先后承擔了國家重點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博士后基金、山東省重點科技攻關、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及其他項目等70余個科學研究項目,在研經費1000余萬元。“刺槐建筑與礦柱材林優化栽培模式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另外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5項。2. 林木遺傳育種與良種壯苗繁育技術
本方向經過近30年來的科學研究積累,形成了以林木遺傳育種與種質創新、苗木繁育理論與技術、林木良種開發與推廣三大模塊為主體的產學研體系。運用樹種改良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收集了國內外楊樹、銀杏、刺槐等樹種種質資源350余份,建立了固定的種質資源基因庫;運用分子生物學理論和生物技術手段,結合常規育種技術,創造和選育了一批新種質,經過區域化試驗,篩選出一批綜合性狀優良的品種;研究了主要樹種種子后熟生理和苗木活力,建立了主要木本植物微體快速繁殖、全光自動噴霧扦插育苗技術體系,實現了林木優良品種的快速繁殖;采用多種途徑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良種推廣和技術輻射面積多達20余個省區,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十五”以來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部、國家林業局、山東省科技廳等部門攻關項目和重點項目20余項,累計經費760余萬元。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進步二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3. 經濟林栽培理論與技術
以華北地區主要經濟樹種為研究對象,以經濟林豐產、優質、高效栽培為研究目標,深入研究了主要經濟樹種的生物學、生理學和生態學特性,揭示了集約栽培條件下經濟林個體和群體的生長發育規律、產量增長進程和質量形成機制,掌握了實現高產、優質、高效栽培的林地環境調控、土壤培肥、節水灌溉和樹體管理技術,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鮮明特色的華北農區林業發展和經濟林開發技術模式。“十五”以來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部、國家林業局、山東省科技廳等部門攻關項目和重點項目20余項,累計經費500余萬元。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4. 人工林經營理論與技術
50年代以來,我國營造了大量的人工林,為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隨著這些人工林的生長演替,健康科學的經營問題日趨重要。本方向以區域內人工生態公益林和用材林為對象,探索健康可持續經營理論與技術。通過對現有人工林健康狀況評價,研究適宜的林分結構、科學的撫育經營措施、可行的更新方式;同時考慮各種經營風險因素,研究風險狀態下適應性經營決策技術,指導人工林經營生產實踐。擁有林學博士后流動站,森林培育博士點,林學一級碩士授予點,森林培育和森林經理碩士學位授予點。“十五”以來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林業局、山東省科技廳等部門攻關項目和重點項目18項,累計經費430余萬元。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5. 生態學方向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對調節和控制全球生態平衡發揮重要作用。強化森林生態學方向的建設與發展是林學專業今后建設的重點。本方向重點致力于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與物種多樣性的關系)、生態脆弱區域的演替規律與生態重建理論和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擁有生態學一級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點。“十五”以來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林業局、山東省科技廳等部門攻關項目和重點項目20項,累計經費500余萬元。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6. 木材科學與工程方向
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屬工學學科,其服務的木材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學科教師均具有研究生學歷,主要骨干教師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其中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高層次人才1人,是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已在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36篇,授權和公開國家專利20余項,主編和參編專著2部(章),主持和參加國家、省部級縱向課題10項,與企業合作的橫向課題3項。基于山東省龐大的木材工業產能和迫切的科技需求,山東省林業廳成立了山東省木材科學研究所,掛靠在本學科,暫設木材解剖研究室、木材保護與改性研究室、家具設計與工程研究室、人才培養培訓和技術服務部。山東農業大學林學090700考研科目及參考書目
專業信息
- 所屬院校:山東農業大學
- 招生年份:2020年
-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屬學院:林學院
-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9]農學
-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7]林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 (01)林木遺傳育種(02)森林培育(03)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04)森林經理學(05)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06)動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 | |
招生人數: | 20 | |
考試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11)化學(自命題) ④(901)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自命題)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14)數學(自命題) ④(901)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自命題) |
|
備 注: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導師魯法典
魯法典,教授,經濟學博士,林學院副院長,森林培育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森林經理碩士研究生導師。
1984年7月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林學系,獲學士學位;1994年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森林經理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97年赴瑞典農業科技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2004年畢業于瑞典農業科技大學林業經濟系,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兼任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編委,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咨詢專家,山東省森林認證試點專家。
主要從事林業經濟、森林資源管理、森林資源經濟以及森林生態效益經濟評價等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
教學工作
本科教學
主講《森林經理學》、《林業經濟管理》兩門本科生必修課,其中《林業經濟管理》為雙語教學。另外承擔本科綜合教學實習,課程論文,課程設計,畢業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學工作。
研究生教學
主講碩士研究生課程《高級森林經理》《林業生態經濟專題》、《森林經營管理專題》,參加博士研究生課程《現代林業理論》。指導碩士研究生16人。
科研工作
一、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1. 速生豐產林投資經營風險決策分析。
2. 森林生態環境效益經濟評價。
3. 森林非市場價值經濟評價技術與方法。
4. 速生豐產林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
5. 森林認證。
6.農林復合經營系統適應性經營決策研究。
7.生態公益林空間經營模型構建與求解。
二、主持科研項目
風險狀態下速生豐產林規劃決策技術研究。國家自然基金
基于市場風險的適應性楊樹農林復合經營決策研究。國家自然基金
速生豐產林投資經營經濟分析。山東農業大學基金
風險狀態下速生豐產林可持續發展經營管理理論與技術研究,教育部留學回國基金
山東省森林生態價值核算。山東省林科院基金
山東森林非木林產品價值核算,山東省林科院基金
徂徠山生態公益林現狀調查及經營模式研究,中國林科院基金
速生豐產林生產(培育)經營過程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參加),十一五科技支撐
三、代表性論文
Formation of Harvesting Units with Genetic Algorithms. Ecology and Management.(SCI)2000
Optimal Stocking Level and Harvesting with Stochastic Prices. Journal of Economics.(SCI)2003
Adaptive Thinning Strategy for Mixed-Species Stand Management with Stochastic Prices. Journal of Economics.(SCI)2005
Optimal Mixed Species Stand Management under Risk.林業科學 2009
A Hybrid Heuristic Algorithm for Harvest Decision(EI), GCIS 2009
Adaptive Management Decision of Agro-forestry under Timber Price Risk, Journal of Forest Economic, 2012
聯系方式:
電話:0538-8243903
電子郵件: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木材科學與工程學科介紹
一、學科概況
山東農業大學木材科學與工程學科創建于2006年,歷經原科技學院、水利土木工程學院建設,于2011年7月調整至林學院管理。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屬工學學科,其服務的木材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專業主要培養具備扎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理論,掌握木材及木質復合材料的結構、性能、加工利用等專業知識,熟悉我國林業、木材工業、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國內外木材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及發展動態,可在人造板、家具設計與制造業、室內裝飾工程領域的大型公司、海關、質檢局、環保局、林業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從事木材鑒定與檢驗、低碳木質材料精深加工、綠色人造板生產、家具及裝飾木制品設計與制造、環保膠粘劑研發、木材工業裝備應用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本學科教師均具有研究生學歷,主要骨干教師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其中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高層次人才1人,是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已在《Holzforschung》、《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Bioresources》、《Materials Research Innovations》、《Wood Research》、《復合材料學報》、《林業科學》、《家具》、《家具與室內裝飾》等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31篇,授權和公開國家專利20余項,主編和參編專著2部(章),主持和參加國家、省部級縱向課題10項,與企業合作的橫向課題3項。
基于山東省龐大的木材工業產能和迫切的科技需求,山東省林業廳成立了山東省木材科學研究所,掛靠在本學科,暫設木材解剖研究室、木材保護與改性研究室、家具設計與工程研究室、人才培養培訓和技術服務部。
二、師資隊伍規劃
本學科現有的優秀青年教師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和南京林業大學,形成了一支年輕化、高學歷、學緣結構合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師資隊伍。根據學科建設規劃,學校將逐步引進木材工業裝備、人造板生產工藝方向的優秀博士,完善師資隊伍結構,使本學科師資隊伍總人數達到6-10人。姓名 | 技術職務 | 學位 | 研究方向 |
---|---|---|---|
路則光 | 教授,碩導 | 博士 | 家具設計與工程,裝飾木制品,建筑用農作物秸稈纖維保溫材料 |
李永峰 | 教授,碩導 | 博士 | 木材保護與改性,新型木質納米復合材料 |
席恩華 | 副教授 | 博士 | 木材解剖 |
董曉英 | 副教授 | 碩士 | 家具與室內設計,木材保護與改性 |
三、學科建設與發展思路
1.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以培養木材產業的卓越工程師為目標,以加快師資隊伍建設和完善辦學條件為基礎,以加強產學研為突破口,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推進學科建設,力爭在3-5年內獲批碩士學位授予權和省級科研平臺。2.科學研究
瞄準木材科學與技術發展的國際前沿,利用納米技術開拓木材科學的內涵與外延,開展以木質材料精深加工為根本、生物質材料綜合利用為目標的高新技術研究;結合山東省家具、木門、地板、刨花板、中密度纖維板、膠合板等企業的技術需求,積極促進產學研合作研究。(1)木材細胞結構及其材性研究
研究木材的細胞形態和數量的發育規律,探討木材細胞壁的壁層結構及其化學成分,剖析其與力學性質的關系,揭示木材的物理性能,為解決造紙生產中紙漿纖維表面起毛現象、干燥過程中水分移動問題和防腐處理中防腐劑的滲透難題等提供科學依據。(2)木材-有機-無機雜化納米復合材料研究
基于木材天然的雙重復雜毛細管系統結構,通過分子結構設計與合成構建木材-有機-無機雜化納米復合的新模式,并利用有機體與無機體在木材的“微/納容器”內原位雜化復合制備新型木材-有機-無機雜化納米復合材料;基于構建的功能性單體體系,通過控制有機體與無機體的均勻雜化和界面復合,協同優化賦予木材高強的力學性能和優異的耐久性,以克服傳統有機聚合物改性木材的脆性高、熱穩定性差和無機(納米)化合物難以有效改性木材力學性能的缺點,并為構建具有特殊的超疏水、光、電、磁、熱響應等功能與智能特性的新型木質復合材料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對于木材尤其低質木材在家居、建筑、交通及軍用器械等領域的高附加值利用具有積極的探索價值和潛在的應用前景。(3)仿生超疏水木材保護涂層
受荷葉表面的超疏水特性、變色龍偽裝特性等自然界生物獨特現象的啟發,利用納米技術在木質材料表面仿生構造超疏水納米保護涂層,或構建刺激/響應型的具有自清潔、自修復、自加熱、抗菌、隱身、電磁響應、光熱響應等對光、電、磁、溫、濕、壓等敏感的智能保護涂層,可望從根本上解決木材天然的吸水膨脹、受潮腐蝕等固有缺陷,并賦予木材獨特的智能特性,從而大幅拓寬木材的應用范圍,實現(低質)木材的高附加值利用。(4)納米晶體纖維素與殼聚糖的綜合利用
從木材等生物質材料中提取納米晶體纖維素、殼聚糖等世界上含量最豐富的天然聚合物,利用層層自組裝等技術將其復合體制備成高強、透明納米復合材料膜,應用在食品包裝、生物醫學等領域,可實現生物質材料的高附加值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5)基于納米技術改性的環保型木材用水性涂料/膠粘劑研究
利用零維、一維、二維納米無機體、有機體改性木制品用水性涂料和膠粘劑,改善涂料/膠粘劑應用的環保性,提高涂料的附著力、耐磨性、硬度及膠粘劑的膠合強度等,對于水性涂料/膠粘劑的拓寬應用具有積極的研究意義。(6)家具用環保水性涂料涂飾技術研究
木家具用水性涂料具有環保、節能、施工安全和延展性好等優點,但推廣過程中存在涂層干燥速度慢、漆膜質量受施工環境影響顯著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對涂飾工藝技術作深入研究。(7)智能化家具新產品開發
采用信息化、自動化高新技術開發體現科技性、人性化、智能化的民用家具和辦公家具新產品。(8)綠色裝飾木制品及其工廠化施工模式研究
研發室內裝飾木制品的種類、結構、工廠化制造工藝,實現“工廠化生產、現場組裝”的施工模式。(9)建筑用農作物秸稈纖維保溫材料研究
針對建筑用農作物秸稈纖維綜合利用問題,與建筑材料、土木工程、建筑裝飾等學科師資合作,深入開展秸稈纖維新產品的研發,為產業化奠定基礎。3、人才培養
拓寬本科教育的專業口徑,向家具設計與工程、生物質復合材料方向拓展,教育質量達到國內同專業先進水平,每年招收本科生達到60人。積極推進研究生教育,力爭早日實現學科碩士點的獨立招生,每年擬招收碩士生3-4人。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林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林業 類別(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類別(領域)代碼: 095400 )
一、培養目標
培養具備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具有扎實的林業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善于運用現代林業科技手段解決實際問題,能夠創造性地承擔林業及生態建設的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1、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具有獻身林業及生態建設事業的人生價值和職業理想。
2、具有扎實的林業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基礎理論與知識應能支撐各服務領域技術創新;專業知識應能適應林業服務領域和地區特點,以及新的行業方向和林業生態文化建設的需求,并與國家行業職業資格相銜接。
3、具備獲取知識、實踐研究、溝通協調與執行、專業寫作等能力,在實際工作中善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通過團隊合作或協作等途徑,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
4、嚴格遵守學術道德規范,堅持科學真理,尊重科學規律,崇尚嚴謹求實,勇于探索創新,維護科學誠信。
二、學科方向
不區分培養方向
三、培養方式
學位論文實行導師負責制,鼓勵由具有實踐經驗并有高級技術職稱的校內外導師聯合指導。
四、學制及學習年限
全日制學習年限為2-3年;非全日制學習年限不少于3年,其中累計在校學習時間不少于1年。
五、課程學習與必修環節
1.課程學分
①課程總學分共24學分。
②學位課程不低于20學分(含專業實踐6學分)。
2.必修環節、校外實踐研究
研究生要結合基本知識教學和畢業實踐環節,利用相對穩定、特色突出、針對性強的實踐基地條件,采用具有符合職業需求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多樣化實踐訓練方法,通過林業生態環境理論和專業技術方法的綜合運用與探究,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培養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全日制研究生專業實踐的累計時間不少于6個月,專業實踐結束后需撰寫實踐報告,考核通過可取得學分
課程設置(見附表1)
六、畢業與學位要求
(一)畢業論文選題要求
學位論文必須強化應用導向,選題緊密聯系林業和生態建設實際。具體選題范圍與方向應與林業碩士服務領域相對應,鼓勵與行業最新發展密切相關領域的選題,可以來自生產實踐、管理實踐或研究實踐,盡量做到與專業實踐訓練環節相結合。無論哪種選題,必須能夠較好地解決生產、管理、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或在科學技術觀點、試驗材料和方法上有一定特色或新意。
(二)畢業論文內容與規范
1、學位論文內容
學位論文可將試驗研究、規劃設計、產品與技術研發、調研報告、案例分析、項目管理等作為主要內容,須以論文形式表現。
2、學位論文規范
學位論文必須體現出研究生在掌握選題領域國內外現狀和進展的基礎上,具有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位論文須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應做到思路清晰、結構合理、文字順暢、數據翔實、圖表規范、結論可靠,正文字數一般不少于2萬字。
學位論文必須建立在作者本人的調查、觀察或試驗分析數據和事實基礎上,論文中的數據和事實信息必須有可靠的來源依據,引用他人的研究結果和資料必須加以明確標注。學位論文結構一般包括中英文題目、目錄、中英文摘要、前言、實(試)驗或調查研究方法、結果分析、討論、結論、參考文獻及必要的附錄等。
(三)畢業論文評審與答辯
答辯資格審核:研究生完成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學習任務、實踐環節,修滿規定學分,完成學位論文,經導師同意后方可申請預答辯。學院對碩士研究生的答辯資格和科研原始資料(資料存檔地點由學院和導師協商)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報學校核準,準予預答辯。
論文預答辯:各學位點組織碩士研究生論文預答辯。學校抽取部分研究生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預答辯。通過預答辯發現論文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改建議并決定是否進行正式論文答辯。預答辯不通過者延期畢業。
論文評閱:畢業論文需經2名本專業在職的高級職稱專家對論文的學術水平進行評閱(校外專家至少1人),同意進行論文答辯者,方可進行答辯。
論文答辯:答辯工作由學位點統一組織;答辯委員會由5名具有高級職稱的在職專家組成,外單位專家至少1人。
(四)學位授予
完成課程學習及專業實踐等培養環節,取得規定學分,并通過學位論文答辯者,經培養單位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通過,授予林業碩士專業學位。
學院院長(簽字): 學位評定分委員會主席(簽字):
學院(公章) 日期:
附表1
林 學院 林業 領域碩士專業學位課程設置
類別 | 課程代碼 | 課程名稱 |
學 分 |
學時 |
學 期 |
授課學院 | 備注 |
公共課 | GZ011003 | 英語(專碩) | 2 | 32 | 1 | 外語 | |
GZ012001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專碩) | 2 | 32 | 1 | 馬克思主義 | ||
QZ009010 | 森林生態系統理論與應用 | 2 | 32 | 1 | 林學院 | ||
GS017001 | 科技論文寫作 | 2 | 32 | 2 | 文法 | ||
領域主干課 | QZ009011 | 森林資源與林業可持續發展 | 2 | 32 | 1 | 林學院 | |
QZ009012 | 林木研究法 | 1 | 16 | 1 | 林學院 | ||
QZ009013 | 森林培育理論與技術 | 3 | 48 | 1 | 林學院 | ||
選修課 | QZ009020 | 林木資源監測與評價 | 2 | 32 | 1 | 林學院 | |
QZ009018 | 林木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 | 2 | 32 | 1 | 林學院 | ||
S009063 | 森林防火學 | 1 | 16 | 2 | 林學院 | ||
S009184 | 生物入侵與防控 | 2 | 32 | 1 | 林學院 | ||
S009066 | 風景林經營與管理 | 1 | 16 | 2 | 林學院 | ||
S009185 | 經濟林栽培專題 | 1 | 16 | 1 | 林學院 | ||
S009065 | SAS統計分析系統與實驗數據處理 | 2 | 32 | 1 | 林學院 | ||
QZ009014 | 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 | 2 | 32 | 1 | 林學院 | ||
QZ009015 | 林木遺傳改良與良種工程 | 2 | 32 | 1 | 林學院 | ||
校外實踐研究 | 6 | 3 | |||||
必修環節 | 開題報告 | 1 | |||||
中期考核 | 3 | ||||||
實踐報告 | 4 | ||||||
跨專業學生補修 本科生主要課程 |
森林培育學 BX009009 | 不計學分 | 參照本科生課程設置,網上不選課,考試完后,教師書面上報成績 | 林學院 | |||
森林生態學 BX009010 | 林學院 | ||||||
樹木學 BX009011 | 林學院 |
2021山東農業大學水土保持林學與農田防護林學研究生參考書目
F00408【水土保持林學與農田防護林學】 復試科目 《水土保持林學》李凱榮等主編,科學出版社,2012年;《農田防護林學》朱金兆等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年。《土壤學》黃昌勇主編,農業出版社。《生態學》李博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導師楊克強
楊克強,男,漢族,1965年11月生于甘肅張家川縣。農學博士,山東農業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農業大學林木遺傳育種碩士點導師組組長。
工作與學習經歷 1982年9月-1985年7月考入甘肅省清水農業學校,果樹蔬菜專業學習; 1985年8月-1985年9月在甘肅農業科學院果樹所工作; 1985年9月-1989年6月在甘肅農業大學園藝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89年7月-1990年12月在甘肅省張家川縣工作。 1991年1月-2003年8月在甘肅天水農校任教,1997年起任教務科副科長。1995年9月-1998年7月在西北農業大學園藝系在職申請碩士學位,完成了“早實核桃引種及其RAPD分析”碩士論文,獲農學碩士學位。 2000年9月-2003年7月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完成了“葡萄無核基因的定位與作圖”博士論文,本論文為王躍進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39970524)和國家863計劃資助項目(2001AA241172)的主要內容。2003年7月獲農學博士學位。 2001年5月聘為高級講師。 2003年9月至今在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林學系任教,副教授。 2005年7月-2009年12月在山東農業大學生物學博士后流動站完成了“核桃早花基因克隆與功能研究”的博士后工作。
主要教授課程
林學專業基礎課“林木遺傳學”;
林學專業課“林木育種學”
“現代生物技術基礎與應用”選修課;
“現代生物學導論”選修課;
“林木育種新技術”選修課:
“高級林木育種學”研究生必修課;
“高級林木育種專題”研究生必修課;
“木本發育生物學”研究生選修課;
“林木種質資源學”研究生選修課。
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 1.林木種質資源 2.林木生物技術 3.林木發育生物學
近年承擔的主要研究項目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170632)(2012-2015)。
主持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007ZRB01554)(2007-2010)
主持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項目(2009KF02)(2009-2011)。
主持山東省高等學校科技計劃項目(J10LC19)(2010-2013)。
參與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2008LZ010)(2008-2012)。
參與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重點項目【魯農良種字(2011)157】(2011-2014)。
參與林業公益專項“黑松、赤松等北方沿海防護林植物材料遺傳改良與新種質創新研究”(2010-2013)。
發表的主要論文
Yongtao Li, Sanmei Ma, Yongfei Wang, Xiaoli Xuan, Liqun Hou, Qingrong Sun and Keqiang Yang. The dynamics of fat, protein and sugar metabolism during walnut (Juglans regiaL.) fruit development.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2,11(5): 1267-1276
曲文文,劉霞,楊克強,劉會香,侯立群.山東省危害核桃的鏈格孢屬真菌鑒定及其系統發育.植物保護學報, 2012,39(2):121-128
李萍萍,李菡,楊克強,郭起榮.觀賞海棠抗寒品種(系)的選擇研究.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43(2):211-219
YANG KQ,Qu WW,Liu Xia,Liu HX,Hou LQ. First Report of Pantoea agglomerans Causing Brown Apical Necrosis of Walnut in . Plant Disease. 2011, 95(6): 773
李永濤,趙勇剛,楊克強,房瑤瑤,侯立群.早實核桃花器官發育的解剖學研究.園藝學報,2011,38(3):434-440
孫翠,李永濤,王明林,韓笑,侯立群,楊克強.核桃(Juglans)仁維生素E含量分析研究.中國糧油學報,2011,26(6):45-51
曲文文,楊克強,劉會香,王鈞毅.山東省核桃主要病害及其綜合防治.植物保護,2011,37(2):136-140
房瑤瑤,陳興彬,楊克強.核桃實生群體物候的觀測.經濟林研究,2011,29(3):97-101
安海山,孟亞楠,楊克強,侯立群.核桃雜交后代群體及優選單株種仁中粗蛋白質和粗脂肪含量的遺傳特性.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1, 20(4): 24-28
陳興彬,吳德軍,楊克強.油松苗期生長性狀分析及選擇因子的確定.山東林業科技,2011(6):5-9
侯立群,王鈞毅,趙登超,楊克強,韓傳明.材果兼用型核桃新品種‘青林’.園藝學報,2010,37(2):333-334
侯立群,趙登超,王鈞毅,楊克強,韓傳明,崔淑英.鮮食核桃新品種‘綠香’.園藝學報,2010,37(7):1193-1194
孟亞楠,楊克強,常瑞琪,葉永明,周引平,楊世勇.甘肅麥積山景區核桃堅果品質比較研究.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3):134-139
孫翠,李永濤,曲文文,陳興彬,楊克強.核桃胚營養代謝盛期總RNA提取方法研究.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1(2):175-180
李偉波,馬明,孫翠,侯立群,楊克強.核桃(Juglans regia L.)早實基因的SCAR標記.林業科學,2010,46(3):56-61
楊克強.核桃早實特性研究進展,趙志榮,晏麥杏,王根憲.第二屆中國核桃大會暨首屆商洛核桃節論文集.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40-45
李敏,劉媛,趙永剛,孫明高,張憲省,楊克強,王鈞毅,郭起榮.核桃(Juglans regiaL)花器官變異研究.園藝學報,2009,36(1):21-26
李敏,劉媛,孫翠,孟亞楠,楊克強,侯立群,王鈞毅.核桃(Juglans regia L.)營養價值研究進展.中國糧油學報,2009,24(06):167-170
劉媛,夏陽,楊克強,李雙云,李麗,龐彩紅,燕麗萍.滲透脅迫下轉BADH基因苜蓿組培苗的抗性響應.中國農學通報,2009,25(04):133-136
劉曉菊,洪海波,李敏,劉媛,楊克強.改良CTAB法提取核桃總RNA試驗.山東農業科學,2008,200(1):97-99
趙勇剛,楊克強,侯立群,王鈞毅.“青林”核桃實生后代速生性狀遺傳特性及其選擇效果研究.山東林業科技,2008,176(3):17-18
楊克強,馬明,孫彩玲,孫明高,郭起榮.核桃(Juglans regiaL.)早實基因的RAPD標記及其序列分析研究.中國農業科學,2007,40(9):2021-2027
馬明,楊克強,郭起榮.改良CTAB法提取林木樹種基因組DNA的研究.生物技術,2007,(3):36-38
馬明,楊克強,劉曉菊,孫明高,郭起榮.核桃(Juglans regia)SRAP標記反應體系建立的研究.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版), 2007, 38(2): 189-192
馬明,楊克強,孫彩玲,王鈞毅.核桃優良品種(系)在清水地區的引種評價.經濟林研究,2006,24(3):21-24
楊克強,王躍進, 張今今,王西平,萬怡整,張劍俠.葡萄無核基因定位與作圖的研究.遺傳學報,2005,32(3):297-302
27. 楊克強,王躍進, 張今今,王西平,萬怡整,張劍俠.用限制性酶切和Southern雜交對葡萄無核基因分子標記的分析.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5,13(3):294-298
Yang Keqiang, Wang Yuejin, Zhang Jinjin, Wang Xiping, Wang Yizheng, Zhang Jianxia. Analysis of Restriction Sites and Southern Blotting of Two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Grape Seedless Gene .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2006,3(1):13–17
楊克強,王躍進,張銀東,鄭學勤.與核桃早實性狀相關的RAPD標記分析.園藝學報,2002,29(6):573-574
楊克強,王躍進,張今今,王西平,張劍俠,萬怡震.基于表達序列標簽(EST)的基因克隆和基因表達分析研究進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0(4):141-145
WANG Li,XING Shi-Yan, YANG Ke-Qiang, WANG Zheng-Hua, GUO Yan-Yan,SHU Huairui. An analysis on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Ginkgo biloba Ornamental Cultivars by AFLP Techniques. Acta Genetica Sinica.2006,33(11):1020-1026
張今今,王躍進,王西平,楊克強,楊進孝.葡萄總RNA提取方法的研究.果樹學報,2003,20(3):178-181
楊克強,程三虎,牛亞勝,孫彩玲.不同核桃品種抗越冬“抽條”特性觀察.中國果樹,1998,(2):31-32 (FAO《Plant Breeding Abstract》收錄)
楊克強,程三虎,牛亞勝,孫彩玲.若干個核桃品種(系)對白粉病的抗性.果樹科學,1998,15(2):154-157 (FAO《Plant Breeding Abstract》收錄)
科研成果 周俊國,楊英軍,楊克強,遆衛國. 園藝植物育種技術(高等學校教材)(ISBN7-109-11058-3).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 2006
科研成果
侯立群,王鈞毅,趙登超,楊克強,韓傳明,崔淑英,張文越,王露琴,王清華.”綠香”核桃新品種選育研究【魯林科鑒字[2009]第01號】
侯立群,王鈞毅,趙登超,楊克強,王迎,趙萍,李際華,王露琴.林果兼用型核桃新品種“林青”選育研究【魯新成鑒字[2007]第965號】
楊克強.《早實核桃品種引進選優及集約化栽培研究(1996-1998)》獲甘肅省天水市2000年度科技進步三等獎
聯系方式 Email:;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生態學研究生培養方案
山東農業大學生態學一級學科學術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學科代碼:071300)
一、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政治方向堅定,業務基礎扎實,具有開拓創新能力,能適應多種崗位需求的生態學專業高層次人才。具體要求是:
1、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遵紀守法,品德優良;具有求實創新、嚴謹的科學作風、獻身科學的精神。
2、掌握生態學及相關學科較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熟悉所從事研究方向的國內外發展動態,具有獨立從事本學科教學和科學研究、解決該領域和相關的農林業領域中科學技術問題的能力,適應教學、科研、生產和管理等多種工作崗位的需求。
3、能熟練地運用一門外國語閱讀本專業書刊,較順利地進行中、外文互譯和撰寫研究論文,做到文理通順,語法正確;具有一定的聽、說能力,能基本聽懂用外語所作的本專業學術報告,進行初步的國際學術交流。
4、學位論文應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或應用價值,能在較高水平雜志上發表。
5、身心健康。
二、學科方向
1、 植物生態學
2、 修復生態學
3、 微生物生態學
4、 分子生態學
三、培養方式
本學位點為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
(一)政治思想工作
研究生教育管理實行校院兩級管理、以院為主的管理體制。各學院黨委分管書記負責研究生政治思想和教育工作,分管院長負責研究生培養與管理工作。研究生輔導員(秘書)具體做好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培養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導師是研究生培養和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導師對研究生德、智、體等方面全面負責,從思想、作風、治學等方面以身作則,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導師要積極指導、幫助研究生就業或創業。
充分發揮研究生黨團組織和研究生會的作用,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工作和管理制度,不斷提高研究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指導方式
對碩士生的培養,采取導師負責與導師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
指導教師負責制定碩士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督促檢查計劃的實施;講授必修課程或其它專業課程;指導碩士生的課程學習和教學實踐;指定閱讀文獻,檢查閱讀情況;確定論文選題,指導與審查開題報告、科學研究和學位論文,切實把好培養質量關。
碩士生指導教師的確定采取參照研究生本人志愿和導師組統籌相結合的辦法。原則上每名碩士生確定導師一名;特殊情況下,由第一導師提名,導師組確認,可增列一名第二導師。第一導師可根據需要,針對其所指導的研究生成立由2-3位有關教師組成的指導小組,負責對該研究生進行經常性的業務指導。
研究生在讀期間,指導教師如有不超過一年的長期外出任務時,應妥善安排第二導師全面指導;凡導師外出時間超過一年,或因其它原因而不能繼續指導時,則應由導師提出申請,導師組研究同意,學院批準,變更研究生的指導關系,并報學校處備案。
(三)培養計劃的制定
研究生入學并確定指導教師后,導師應按照培養方案的要求,根據研究需要,與指導小組的教師共同研究后制定出所分管研究生的培養計劃。培養計劃應包括課程學習計劃(計劃一)和論文工作計劃(計劃二)兩部分。課程學習計劃要根據其研究方向,參照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確定;論文工作一般應結合指導教師的科學研究進行。此外,培養計劃還應對文獻閱讀、專題討論、教學實踐及其它實踐教學環節的要求和進度做出具體安排。計劃一和計劃二應分別于新生入學后兩周內和入學當年年末提交導師組討論通過,院長審查簽字,報研究生處審核同意后實施。
(四)科研工作和學位論文
從事科研工作并撰寫研究論文,是培養碩士研究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獨立承擔研究任務,保障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碩士論文選題應具有一定的理論創新和應用前景,一般應為導師研究課題的一部分。論文的準備工作自第二學期開始,研究生首先在導師或指導小組的指導下,進行調查研究,查閱國內外文獻資料,找出本學科領域中或與本學科密切相關的生產領域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并以此為依據確定論文選題,寫出開題報告和論文工作計劃;工作計劃應包括研究的目的意義、研究內容、研究的技術路線和主要研究方法、各階段的工作計劃、預期結果、主要創新點等。工作計劃經導師修改后,由研究生在導師組或本學科范圍內舉行開題報告會,進行論證,同時通過其它途徑廣泛征求意見,對計劃再次進行修改完善,最后經導師審閱、院長簽署意見后填寫《山東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工作計劃表》,送研究生處備案并開始實施。
鑒于生態學和農林科學研究周期較長的特點,論文工作的實施不得遲于第二學年初。
在研究工作過程中,研究生應定期向導師及指導小組匯報研究進展,及時取得導師及有關教師的幫助;導師則應隨時查看研究生的工作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指導,以少走彎路。
研究生對所從事的研究工作,應有嚴格的科學態度,進行周密的試驗設計和細致的觀察、測定、記載,取得準確的試驗數據,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可靠的結論;反對粗枝大葉、不求甚解、敷衍應付;對于投機取巧、拼湊數據、弄虛作假、抄襲剽竊等敗壞科學道德的不良行為,一經查出,將嚴肅處理。
論文工作完成后,最遲應于畢業前2個月擬就論文初稿,交導師仔細審閱,認真修改,經導師和指導小組認定合格后,方可申請論文答辯。
(五)專題討論與實踐教育
為培養研究生有目的地結合論文和教學工作查閱中、外文文獻,掌握所從事研究領域的學科發展動態,提高其論文綜述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活躍學術氣氛,建立研究生專題討論制度,要求研究生從第三學期開始,根據論文進度,至少完成2次文獻綜述或讀書報告。鼓勵研究生在讀期間參加教學、生產或社會實踐。
(六)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的目的是了解研究生培養計劃執行情況、考核其思想與業務水平、檢查論文工作進展情況,以便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提高培養質量。
中期考核一般在第四學期進行。中期考核包括三部分,即平時表現、課程成績、開題報告與科研能力。
平時表現考核,成績占20分。其中,基本分15分,在基本分基礎上按平時表現進行加或減分。
課程成績考核,占40分。課程成績得分 = [∑(課程成績×學分)/總學分]×0.4。
開題報告與科研能力考核占40分。考核包括開題報告、對學科方向和研究動態的掌握情況、研究技能、課題研究進展、表達能力、發表論文情況等。
考核小組不少于5位專家,并有相關學科專家參加,導師不參加自己指導研究生的考核。研究生向考核小組匯報入學以來的政治思想、課程學習、論文開題報告及研究進展等情況。每人考核時間不少于25分鐘。考核小組對研究生的德、智、體諸方面做出評價。
中期考核成績70分為合格;60-69分者給予預警,并視具體情況經導師同意后參加下一年的中期考核;低于60分者淘汰。
四、學制及學習年限
碩士研究生學制為三至五年。五年不畢業者作結業處理。凡提前完成培養計劃規定的學習任務并撰寫碩士論文者,可提前半年舉行論文答辯,通過后提前畢業。但須由本人申請,經導師組及院行政同意,研究生處審核,報主管校長批準。
五、課程學習與必修環節
1.課程學分
①課程總學分共30學分。
②學位課程不低于 16 學分。其中學位課、選修課程成績分別以70、60分為及格標準。
2.必修環節、校外實踐研究
必修環節和校外實踐研究 1 學分,完成后方可申請學位論文答辯。
課程設置見附件一。
六、畢業與學位要求
答辯資格審核:研究生完成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學習任務、實踐環節,修滿規定學分,完成學位論文,經導師同意后方可申請預答辯。學院對碩士研究生的答辯資格和科研原始資料(資料存檔地點由學院和導師協商)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報學校核準,準予預答辯。
論文預答辯:學位點組織碩士研究生論文預答辯。通過預答辯發現論文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改建議并決定是否進行正式論文答辯。預答辯不通過者,則延期畢業,參加下次的預答辯。
論文答辯:答辯工作由學位點統一組織;答辯委員會由5名具有高級職稱的在職專家組成,外單位專家至少1人。
學位授予:研究生在校期間須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或國家一級學術期刊公開發表至少1篇體現學位論文主要內容的研究論文(署名單位為山東農業大學),方可申請碩士學位。
未達到學位點申請碩士學位所必需發表論文要求的碩士研究生,經個人申請,導師和導師組推薦,院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同意,可申請參加由學校統一組織論文盲評和預答辯,通過者參加論文答辯,并建議緩授學位,符合要求的論文發表表后再推薦到學校授予學位。
對通過學位論文答辯者,按照《山東農業大學研究生學位授予工作實施細則》要求,由學院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審核推薦,校學位評定委員會批準,授予碩士學位。
學院院長(簽字): 學位評定分委員會主席(簽字):
學院(公章) 日期: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導師豐震
豐震,教授,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林木遺傳育種碩士生導師。本科、碩士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進修,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留學,美國農業部農林中心及內布拉斯加大學訪問學者。山東遺傳學會會員、 離體生物學學會(The Society For In Vitro Biology美國)會員,參加2001在密蘇里圣路易斯召開的離體生物學大會(2001 Congress on In Vitro Biology, St. Louis, Missouri, USA),《Scientia Horticulturae》雜志(荷蘭)審稿人。
現從事園林植物遺傳育種、花卉基因工程和花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參與國家、林業部948和山東省科技攻關項目5項,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和廳級科技進步獎3項。參編面向21世紀高等學校課程教材《園林植物育種學》,副主編《中國牡丹栽培與鑒賞》和《商品花卉生產與經營》等5部專著,在《Tree Physiology》(加拿大)、《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Plant》(美國)、《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中國農業科學》、《園藝學報》、《林業科學》和《植物學通報》等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論文70余篇。
教學工作
本科生教學
開設園林植物遺傳學、園林植物育種學、名花鑒賞與化文化等課程的理論課與實驗課。
研究生教學
開設碩士生課程高級園林植物育種學、園林英文摘要閱讀與寫作、植物育種的分子與細胞學原理、現代林業生物技術、專業英語、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博士生課程園林資源學等。
科研工作
研究領域與特長
園林植物的花色、花香分子及數量遺傳機理、彩葉樹良種培育、觀賞植物基因工程與抗逆育種、園林植物種質資源評價與創新、園林植物生殖生物學等。
近年科研項目
仙客來雜交品種選育,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
仙客來盆花質量標準制定,山東省林業廳項目
球根花卉優良品種引種選及相關技術研究,山東農業良種工程項目
月季種質資源收集及新品種選育,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
杜鵑盆花質量標準制定,山東省林業廳項目
常綠半常綠闊葉樹種良種選育
玫瑰種質資源創新,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
槭屬樹種觀賞類型選育,泰安市科技項目
紫薇雜交育種,泰安市科技項目
近年代表性論文
用AMMI模型分析玫瑰品種產花量的穩定性,李艷艷; 豐震; 趙蘭勇; 中國農業科學,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8年 06期
The Grey Analysis, Kriging and Selection Index of Flower Yield in Rugosa Rose. Li YY, Feng Z, Zhao L.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7, 6(12)
玫瑰切花產量性狀遺傳參數和選擇效率的初步研究,李艷艷; 豐震; 趙蘭勇; 戴慶敏; 張寶; 張照坤; 園藝學報,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2007年 04期
玫瑰組培苗多酚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與其生根的關系,盧緒娟; 豐震; 趙蘭勇; 馮立國; 于守超; 園藝學報,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2007年 03期
元寶楓葉片花色素苷的提取及其穩定性研究,楊科家; 豐震; 朱紅梅; 張紅磊; 劉芳,中國農學通報,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9年 24期
采石廢棄地景觀與生態恢復規劃——以山東淄博高新區玉皇山生態恢復工程為例,彭娟; 豐震; 劉姍姍; 陸敏; 于潔; 西南林學院學報,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09年 06期
22份國產玫瑰資源的自交親和性,于曉艷; 趙蘭勇; 豐震; 齊海鷹; 徐宗大; 朱秀芹; 中國農業科學,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9年 09期
野生玫瑰抗旱性地理變異的初步研究,朱紅梅; 豐震; 楊科家; 莫鎮華; 尹海燕; 中國農學通報,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9年 12期
菊花玻璃化苗與正常苗的生理特性比較,孫慶春; 鄭成淑; 豐震; 山東農業科學, 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年 05期
雪松雌雄株的核型分析,尹海燕; 豐震; 莫鎮華; 孫慶春; 楊科家; 朱紅梅; 北方園藝, Northern Horticulture, 2009年 05期
3種槭樹幼苗抗旱性研究,莫鎮華; 豐震; 尹海燕; 朱紅梅; 楊科家; 中國農學通報,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9年 03期
玫瑰花產量灰色分析、Kriging插值及選擇指數研究,李艷艷; 豐震; 趙蘭勇; 莫鎮華; 張寶; 中國農業科學,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8年 05期
盆栽矮紫薇花期調節試驗初報,戴慶敏; 豐震; 王長憲; 張照坤; 李艷艷; 北方園藝, Northern Horticulture, 2007年 12期
槭樹種質資源的翅果數量性狀研究,張寶; 豐震; 王長憲;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Journal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2007年 01期
野生玫瑰與玫瑰栽培品種光合特性的比較,馮立國; 豐震; 趙蘭勇; 生利霞; 林業科學,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7年 02期
平陰玫瑰品種數量分類研究的探討,于守超; 豐震; 趙蘭勇; 園藝學報,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2005年 02期
平陰玫瑰花粉亞顯微形態及品種分類研究,王文莉; 趙蘭勇; 豐震; 朱西存; 張友朋; 王延齡; 園藝學報,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2005年 03期
外源DNA導入花粉管通道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孔青; 豐震; 劉林; 孔雨光; 張穎; 分子植物育種,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2005年 01期
月季雜交育種的初步研究,韓進; 豐震; 趙蘭勇; 曹永富; 楊傳強; 孔雨光; 孔青;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4年 04期
菊花葉盤片轉基因再生體系的優化選擇,劉軍; 趙蘭勇; 豐震; 張美蓉; 吳銀鳳; 植物學通報,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04年 05期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的介紹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具有百年辦學歷史,始建于1906年山東高等農業學堂的林科和蠶科。1947年正式設立山東農學院森林系。1952年院系調整,成立山東農學院林學系,1993年撤系建院,成立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歷經百年,學院現已經發展成為培養體系完整,學科專業設置科學,創新平臺覆蓋面廣,科研水平較高的林科專門人才培養基地。目前,學院全日制在校學生1990人(本科生1702人,研究生288人),設有5個系(林學、蠶學、園林、水土保持、風景園林)、7個本科專業、2個博士后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5個碩士點,擁有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重點專業、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本科實驗教學中心、1個校內綜合實驗基地、1個教育部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15個校外教學科研基地。學院擁有黃河下游森林培育國家林草局重點實驗室、國家林草局泰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等12個科研平臺。蠶學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家蠶病理教學團隊為國家級教學團隊;林學被評為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森林培育、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3個學科被評為山東省重點學科。
學院現有教職工102人,其中專任教師81人,教授28人,副教授30人,博士生導師12人,碩士生導師47人;講座(客座)教授5人,兼職教授2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山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首席專家1人。
學院著力推進科研工作,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十三五”以來,全院共有272項省級以上課題獲準立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子課題、國家科技攻關、行業科技專項、國際合作等項目70余項;2018年立項經費增加到2963萬元;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0項,三等獎7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2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120篇,最高影響因子達13.44。
學院堅持開放活院,辦學影響力不斷提升。“十三五”期間,學院積極配合學校,做好溝通協調工作,成功達成國家林業局和山東省共建山東農業大學,中國林科院、山東省林業局與學校合作共建涉林學科協議的簽署。此外,學院先后與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林學院簽署全面合作協議,為我院學生出國深造創造了條件。同時,學院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相關行業、企業的合作進一步加強,學院的外部辦學環境逐漸優化。
截至2019年,學院共為社會培養本專科生和研究生等各類優秀人才一萬二千余人,他們活躍在教學科研、技術推廣、企業經營和黨政管理崗位上,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蠶學學科介紹
一、學科沿革
山東農業大學蠶學專業最早創建于1906年的山東高等農業學堂的蠶科,是當時僅有的三個專業之一,1927年停辦。1960年,山東農學院設立蠶桑專業,當年招生30人,1962年專業停辦。1971年,山東農學院園林系招收第一屆二年制工農兵學員,專業名稱為林果專業,專業課程含林、果、蠶、菜。1972年,園林系恢復蠶桑專業招生,學制為二年半。1973年,蠶桑學制改為三年。1976年改辦蠶桑進修班,學制一年,學員大多為調干生。1977年恢復高考后,于山東農學院園林系設立蠶桑專業,學制為四年制本科。1979年,園林系分為林學系和園藝系,在林學系內設蠶桑專業,1993年林學系調整為林學院,蠶桑專業改名為蠶學系。1996年蠶學系獲“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1997年開始招收第一屆碩士研究生。2001年蠶學專業2名教師遴選為其他高校和本校相關學科的博士生導師,2002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6年和2002年蠶學專業兩次被列為山東農業大學重點建設學科。2005年被列為山東農業大學特色專業。2008年蠶學專業評為山東省省級本科教學團隊,2009年家蠶病理學評為國家級本科教學團隊,同年本專業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二、學科現狀
1、學術隊伍和在校生
本學科現有專業教師、科研人員1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人,教師中具博士學位者9人。從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研究單位聘請客座教授和研究生導師13人,其中院士1人。現任教師中有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1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者3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泰山學者海外特聘科學家1人。目前在校博士生8人,碩士生19人,本科生120人。
2、教學科研條件
本學科現有5個研究型實驗室,即蠶桑病理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室、家蠶生理生化研究室、發育遺傳學研究室、應用微生物研究室、家蠶遺傳育種研究室,學生實驗室4個。與本校動科院共建山東省動物科學重點實驗室及山東農業大學重點實驗室各1個,省級實驗教學中心1個,與本校林學等學科共建山東農業大學生態與環境重點實驗室1個,擁有1000多萬元的儀器設備。在新校區建有國內一流的教學科研基地一處,其中桑園20畝(包括噴灌桑園,桑品種園等),2400平方米實習與科研樓一棟。3、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
本學科注重教學改革和學生能力的培養,多次被評為山東農業大學實踐教學先進集體,是教育部實踐教學改革試點單位,2012年成為首批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點。先后有12項教學成果獲國家、省、校獎勵,其中本專業作為重要試點單位完成的“高等農林本科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2001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建專業30多年來,共培養博士生21人,碩士生101人,農業推廣碩士26人,本科生1300多人,本、專科函授生1000多人,為蠶桑生產部門培養技術人員1800多人。目前本學科是全國同類專業中招收本科生最多的專業點之一,近幾年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在90%以上,應屆畢業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50%左右。4、科研工作
(1)主要研究方向及水平、地位
① 家蠶病理與蠶病防治:主要研究家蠶病原生物學、蠶病發生與流行規律、蠶病綜合防治技術、蠶病消毒藥物和治療藥物、消毒藥物的消毒機理、治療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等。② 家蠶生理生化與養蠶新技術:主要開展利用線性規劃等方法設計低成本家蠶人工飼料新配方的研究、家蠶顆粒人工飼料與養蠶技術研究、家蠶對人工飼料攝食性的生理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家蠶營養生理及蠶用葉面添食飼料的研究、家蠶內分泌及其應用研究等。
③ 家蠶遺傳育種與桑樹生物技術育種:主要開展人工飼料育蠶品種和廣食性蠶品種的培育、繭絲質性狀的遺傳模式研究、家蠶抗氟性的遺傳研究與抗氟性蠶品種選育、限性蠶品種培育、春用和夏秋用蠶品種選育;桑樹萎縮病病原及病樹蛋白質組學研究、轉基因桑樹、高產抗病耐剪伐桑樹新品種選育等。
④ 蠶、果蠅分子生物學及家蠶生物反應器:主要開展家蠶食性與obp基因表達的關系研究、蠶蛾溶繭酶的分離純化及基因克隆研究、家蠶對人工飼料攝食性的遺傳模式和廣食性基因定位研究、利用家蠶生物反應器表達外源基因的研究、重組BmNPV病毒食下感染方法的研究;蠶、果蠅生物發育相關功能基因轉錄調控機制、神經發育調控基因研究以及生物進化機理研究等。
⑤ 蠶桑生物技術與綜合利用:主要開展以桑、蠶為原料研制治療糖尿病和降血脂藥物、活性成分的分離提取及其對人體的生理效應的研究、桑樹內生菌及其開發利用、拮抗菌與生物農藥研究等。
⑥ 優質高產高效蠶業綜合技術研究:主要開展蠶業集約化經營模式與蠶業產業化研究、桑園草本式栽培、條桑收獲等速生豐產省力化栽桑技術研究、小蠶共育標準化、小蠶人工飼料工廠化飼育技術研究、大蠶大棚全年條桑育技術研究、熟蠶方格蔟自動上蔟配套技術研究、蠶桑復合經營提高綜合效益的研究等。
⑦ 絲繭學與蠶絲化學:主要開展蠶繭干燥工藝及其對繭絲質的影響、提高繭絲凈度、解舒率等繭質性狀的研究、蠶絲化學與蠶絲新用途研究等。
在以上研究方向中,家蠶生理生化與人工飼料養蠶、家蠶與果蠅神經發育分子生物學、家蠶遺傳育種、高產優質高效蠶桑綜合技術、蠶桑新用途開發、生防微生物及活性物質、桑樹內生菌等研究領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優勢和特色,有些研究處于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
(2)近5年科研項目
近5年本學科共承擔各類研究課題30多項,科研經費1400多萬元。(3)2000年以來科研成果
2000年以來共取得研究成果11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三等獎2項。國家發明專利10項。- 家蠶主要病害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
- 山東省家蠶真菌病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研究.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0
- 家蠶微孢子蟲病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研究.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2
- 家蠶新品種泰豐.曉暉的育成與推廣.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4
- 高產優質高效蠶業綜合技術研究與開發.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
- 家蠶膨化顆粒飼料與多效添食劑的研究.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8
- 春用家蠶新品種973.974的育成與推廣應用.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9
- 家蠶品種選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10
- 家蠶顆粒人工飼料.國家發明專利
- 治療糖尿病組合物.國家發明專利
- 一種桑葉提取物及其用途.國家發明專利
- 步甲人工飼料.國家發明專利
- 以桑籽粉為有效成分的調節血糖保健食品.國家發明專利
- 一種桑葉多糖降血糖活性組分的制備方法.國家發明專利
- 一種鏈霉菌抗菌產物的提取方法.國家發明專利
- 一種吸水鏈霉菌抗真菌活性物質的提取方法.國家發明專利
- 一種鏈霉菌發酵生產抗真菌物質的培養基及其制備方法.國家發明專利
(4)近5年發表論著情況
近5年本學科教師和研究生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共發表論文160多篇,其中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70多篇,《SCI》收錄25篇。參編專著6部。三、今后學科建設與發展思路
1、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以學術隊伍建設和辦學條件建設為基礎,以改造學科內涵、調整研究方向和提高科研水平為重點,大力加強學科建設。爭取在1-2年內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改造學科內涵
加強與經濟資源昆蟲、微生物、生物技術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拓寬專業口徑。逐步發展成為以蠶桑為特色和優勢,以經濟資源昆蟲、微生物資源等為重要研究方向的新型學科。3、科學研究
調整和深化現有的研究方向,開拓新的研究領域,突出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的蠶桑學科,加強以特定生物資源(蠶及其他資源昆蟲、資源微生物等)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研究。重點加強以下幾個方向的研究:
(1)(1)現代蠶業技術體系的研究:針對當前栽桑養蠶技術相對落后,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豐產速度慢,收效遲緩;經營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比較效益下降,農民養蠶積極性不高的現狀。以速生豐產和省力化為重點,以高產優質高效為目標,對適于經濟發達蠶區的栽桑養蠶配套技術開展研究,重點研究、創立“雜交桑高密度草本式栽培、全年條桑收獲、小蠶顆粒人工飼料育、大蠶大棚省力化條桑育、熟蠶方格蔟簡易自動上蔟、養蠶大棚蠶菜結合復合經營”等配套技術。
(2)蠶桑絲新用途開發
(3)蠶桑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
(4)蠶、果蠅分子生物學和家蠶生物反應器
(5)微生物資源及其活性物質的研究開發
4、學術隊伍建設
加快現有青年教師的培養提高,積極引進高水平專業人才,使本學科學術隊伍總人數達到13-14人,博士生導師7人以上,45歲以下教師出國深造1-2人。聘任國內外知名學者作為本學科兼職教授、客座教授或研究生導師。5、人才培養
本科教育拓寬專業口徑,向生物資源和生物技術方向拓展,教育質量達到國內同專業先進水平,增加對外省招生數量,每年招收本科生50-60人。加強和擴大研究生教育,每年招收碩士生10-15人,博士生3-4人。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導師王延平
王延平,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山東農業大學1512第四層次人選,主要從事植物資源學和植物生態學研究。1996~2003年就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碩士學位。2006~2010年就讀山東農業大學,獲博士學位。
現正主持或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研究。在生態學報、應用生態學報、生物多樣性、林業科學等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
教學工作
1、主講《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
課程簡介:生物學前沿學科,通過課程講解,使學生了解世界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學科發展前沿;了解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掌握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持續發展的原則和策略,樹立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主講《野生植物資源學》
課程簡介:應用植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以植物分類學、植物地理學、植物化學和保護生物學的理論為基礎,研究一定地域內野生植物的種類、數量、分布、利用價值和開發潛力,并對其實施保護的學科。本課程主要講述植物資源學的基礎知識,我國野生植物資源概況、分類,野生植物的調查及鑒定方法,并根據用途分類,選擇有代表意義的較高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種類為例,對野生藥用植物、淀粉植物、油脂植物、保健植物、觀賞植物、纖維植物、樹脂樹膠植物及中國特有植物等類群的主要開發價值及利用現狀加以介紹。該課程可作為有志從事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工作者的選修課。
3、主講《樹木學》
課程簡介:研究樹木的形態特征、系統分類、生物學特性、生態學特性、地理分布、開發利用及其在林業生態工程、經濟開發中的定位與作用的一門學科。它是適用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它一方面以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為基礎,與土壤學、氣象學、地理學、森林生態學等有密切聯系,另一方面,又是種苗學、造林學、林木育種學、森林利用學、森林經理學、水土保持學的基礎理論之一。是林學相關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通過本課程要求學生掌握本學科所規定的基本理論,植物資源清查基本技能,正確地鑒別樹種,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有關林木的優良類型、利用價值、開發前景,為學習其他有關課程,制訂有關林木生產、研究、開發、規劃設計及獨立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4、指導學生
1、森林游憩對泰山森林生態環境的沖擊及生態環境質量管理評價體系研究,泰安市大學生科技創新引導計劃(2006D1048,2006-2008),指導教師
2、泰山風景區旅游活動對植被的影響評價研究,山東農業大學大學生SRT計劃(2007-2008),指導教師
3、不同種源海州常山葉揮發成分的GC-MS分析,山東農業大學大學生SRT計劃(2009-2010),指導教師
4、楊樹人工林不同施肥方式下的土壤細菌多樣性比較,山東農業大學優秀學士學位論文三等獎(陳鴻鷹),2010,指導教師
科研工作
一、研究領域與特長
植物資源學、保護生物學、生態學
二、現主持和承擔的有關科研項目
楊樹連作人工林根際微域中3種酚酸的逆境誘導及其環境行為,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Q2008D06,2009-2011),主持人
楊樹多代連作人工林土壤中酚酸類化感物質降解微生物的篩選,山東省教育廳(J08LF09,2009-2011),主持人
淮河流域植沂蒙山區被演替規律與生態修復對策研究,淮河水利委員會項目(2006-2007),子課題:典型植物群落演替規律研究,主持人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機理和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與示范,財政部、水利部科研專項(2007-2009),子課題:淮河流域植被脆弱性評價及植被演替特征,主持人
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樹種及造林模型選擇研究,世行貸款山東生態造林項目(2010~2015),子課題: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效益監測與評價,主持人
楊樹連作人工林土壤中酚酸類物質的化感效應研究,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Y2007D30,2008-2010),主要參加人
楊樹人工林連作酚酸類化感物質作用機理研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20060434010,2006-2008),主要參加人
泰山森林公園旅游影響評價及旅游管理專家系統建設,泰安市科技發展計劃(一般計劃,2008-2010),主要參加人
沿海黑松構筑型的可塑性及其調控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9-2011),主要參加人
三、近年來取得的有關科研成果
淮河流域植沂蒙山區被演替規律與生態修復對策研究,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第7位
膠東瀕海地城市綠化植物選擇與應用,煙臺市科技進步二等獎(JB2010-2-3-4),第4位,2010
淮河流域植沂蒙山區被演替規律與生態修復對策研究,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第7位
四、榮譽稱號
2005年,獲山東農業大學“十大青年崗位能手”稱號
2010年,獲山東農業大學第二屆青年教師講課技能比賽一等獎
五、近年來發表的專著和代表性論文
Yanping Wang, Huatian Wang, Yuezhong Jiang. Sorption and retention of phenolic acids in soil of poplar plantation in eastern China. BCES/RSETE, 2011
Huatian Wang, Yanping Wang, Yang Yang. Effects of exogenous phenolic acids on roots of poplar hydroponic cuttings. BCES/RSETE, 2011
王延平,王華田,譚秀梅,姜岳忠,孔令剛. 連作楊樹人工林更替連作和非更替連作根際效應的比較研究. 生態學報,2010
王延平,王華田,楊陽,王宗芹. 連作楊樹人工林根際土壤中兩種酚酸的吸附與解吸行為研究. 林業科學,1010
王延平,王華田,楊陽,王宗芹. 外源酚酸在楊樹人工林土壤中的吸附與滯留動態研究. 水土保持學報,2010
王延平, 劉霞, 姚孝友, 張光燦, 董智,高鵬. 淮河流域沂蒙山區水土保持生態脆弱性的AHP分析.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0
王延平, 劉霞, 姚孝友, 張光燦, 董智,高鵬. 沂蒙山區封禁林分灌草層種間聯結性研究.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10
劉福強,王延平,楊陽,許景偉,王華田. 黃河三角洲檉柳種群空間分布格局研究. 西北林學院學報,2009
王延平,楊陽,王華田. 泰山森林公園旅游影響評價及管理對策.中國農學通報,2008
王延平,王華田. 連作人工林化感效應研究進展. 世界林業研究,2008
譚秀梅, 孔令剛, 王華田, 王延平. 楊樹人工林連作土壤中酚酸類化感物質的累積規律及其對微生物群落的影響. 山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張文輝,王延平,劉國彬.獨葉草構件生長及其與環境的關系.生物多樣性,2003
張文輝,王延平,康永祥,劉祥君.太白紅杉種群結構與環境關系的研究.生態學報,2004
張文輝,王延平,康永祥,劉祥君. 瀕危植物太白紅杉種群年齡結構及其時間序列預測分析.生物多樣性,2004
張文輝,王延平,康永祥.太白山太白紅杉種群空間分布格局研究.應用生態學報,2005
周擇福,王延平,張光燦.五臺山林區典型人工林群落物種多樣性研究.西北植物學報,2005
趙艷云,程積民,王延平,等.半干旱區環境因子對檸條灌木林結構的影響.水土保持通報,2005
李健,王延平. 樹木學教學中不同教學方法的對比實驗研究.山東農業教育,2006
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0538-8242985 (office)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導師林全業
林全業,男,1955年生,山東青島人。
教授,林學實驗教學中心主任。森林培育學科碩士生導師。
兼任中國和山東林學會理事。 1982年本校林學專業畢業后留校任教,1983-1984年赴南京林業大學進修學習,長期從事森林培育學科教學和科研工作。為本科生講授森林經營學、造林學、林木研究法及植物生態學、農業生態學等課程;為碩士研究生講授高級森林培育學、森林培育研究進展等課程。指導本科生60余人,碩士生2人。
2003年7月受聘任林學實驗教學中心主任。主持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省實驗技術研究課題1項,參加省廳級科研課題8項。獲科技進步獎3項。發表專業論文20余篇,實驗技術研究論文8篇,獲省教育技術與裝備協會優秀論文獎2等獎(首位)2項。獲省氣象局優秀論文獎3等獎1項。出版學術專著2部。
現主要從事實驗教學管理和實驗技術研究工作。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導師王彥文
王彥文,男,1962年7月生于遼寧省康平縣。1984年畢業于沈陽農業大學蠶學專業,同年分配至山東農業大學林學系工作至今。期間于1992年獲沈陽農業大學昆蟲學碩士學位,2006年獲四川農業大學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博士學位。現任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蠶學專業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森林培育博士研究生導師,特種經濟動物飼養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蠶學會理事,入選校“1512工程”第三層次。曾多次獲山東農業大學十佳師德先進個人、校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教學工作
主要從事《家蠶病理學》(省級精品課程)、《蠶業經濟管理學》、《野蠶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本科生課程,《家蠶病理學專題》、《專業英語》等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工作。近年來主持參加教育研究課題7項,獲省級以上優秀教學成果3項,獲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發表教研論文6篇。
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蠶業生產技術、家蠶病理與蠶桑生物技術,先后主持參加科研課題20余項,其中省部級以上項目10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5項。其中,作為技術總負責人歷時15年研究完成的“桑蠶主要傳染病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研究”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作為技術負責人完成的“家蠶真菌病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研究”、“家蠶微孢子蟲病發生及防治技術研究”分別于2000年和2002年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60余篇,參編專著5部。
獲得的教學獎勵和榮譽稱號
政府特殊津貼,國務院,2008.10。
蠶學本科特色專業建設與實踐,二等獎,首位,山東省教學成果評委會,2009。
十佳師德先進個人,山東農業大學第一屆、第四屆,2002、2008.
《蠶病學》省級精品課程,負責人,山東省教育廳,2005。
山東農業大學2008年度突出貢獻先進個人獎,山東農業大學,2009。
蠶學專業主干專業課教學改革與實踐,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首位,2004。
蠶學專業多媒體組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首位,2001。
優秀教學質量三等獎,山東農業大學第四屆,2003。
主持的教學研究課題
家蠶病理學國家教學團隊建設,教育部,2009-2012。
蠶學本科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教育部,2009-2011。
蠶學本科省級特色專業建設,山東省教育廳,2008-2010。
蠶學本科教學團隊建設,山東省教育廳,2008-2011。
《蠶病學》省級精品課程建設,山東省教育廳,2005-2007。
蠶學本科特色專業建設,山東農業大學,2005-2008。
蠶學專業主干專業課教學改革與實踐,山東農業大學,2004-2006。
作為第一署名人發表的教學相關論文
基于專業拓展的蠶學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研究,中國農業教育,2011,5
建設精品課程提高教學質量,河北農大學報(農林教育版),2004,6(2)
蠶學專業多媒體組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現代教育論壇,2002,131-133
近年來獲得的學術表彰獎勵
桑蠶主要傳染病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務院,第2位,2004.2
家蠶微孢子蟲病發生與防治技術研究,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科技廳,第2位,2002.9
桑蠶真菌病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研究,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科技廳,第2位,2000.10
蠶病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推廣,商務部優秀項目,商務部,第2位,2006.10
山東蠶學會優秀科技會員,山東省蠶學會,個人,2005.3
近年來承擔的主要學術研究課題
國家現代農業(蠶桑)產業技術體系泰安綜合試驗站建設,農業部,2011-2015,主持。
優質桑蠶繭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究,國家繭絲綢風險基金,2007-2009,主持。
優質桑樹品種選育研究,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子項,2008-2010,主持。
家蠶溶繭酶分離純化及基因克隆表達,省自然科學基金,2007-2009,主持。
高效優質蠶繭生產技術集成創新研究與示范,省攻關項目,2008-2010,主持。
以首位或通訊作者發表的代表性學術論文
山東省泰安市28個桑園的土壤肥力數值化綜合評價,蠶業科學,2012,38(4)
防控美國白蛾對家蠶的影響與對策研究,河北林果研究,2012,26(4)
SO2對家蠶血淋巴中谷胱甘肽含量及相關酶活性的影響,蠶業科學,2011,37(1)
噻二唑苯基脲(TDZ)對離體培養桑樹葉片的抗老化能力影響,蠶業科學,2010,36(3)
Optimization of the conditions for RAPD analysis of Enterococci isolated from Silkworm Bombyx mori. Current Biotic, 2009,3(2)
桑樹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克隆與序列分析,蠶業科學,2009,35(4)
培養基成分對桑樹試管苗黃酮類化合物含量的影響,蠶業科學,2008,34(2)
LaCl3對桑樹組培苗生長與分化的影響,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8,14(2)
桑樹葉片愈傷組織的誘導及不定芽分化,蠶業科學,2006,32(2)
噻二唑苯基脲對桑樹愈傷組織的影響,蠶業科學,2006,32(1)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導師李際紅
李際紅,女,副教授,博士。林木遺傳育種學科碩士生導師。先后于西北林學院、山東農業大學園藝與工程學院、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攻讀林學專業學士、果樹學碩士及森林培育博士學位。中國林學會會員。主要從事林木遺傳育種與生物技術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后參加國家科技部推廣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基金、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的研究;現主持廳級項目兩項;中科院沙坡頭國家站開放課題一項;參加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兩項,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及省自然基金各一項;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梁希林業科學技術三等獎一項;編寫教材五本,其中主編副主編國家規劃教材兩部,主編副主編校內教材二部,參編一部;在林業科學、園藝學報、分子植物育種等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近四十余篇。
教學工作
一、教授課程
林學本科專業基礎課“林木遺傳學”
林學本科專業課“林木育種學”
林學本科必修課“植物組織培養”、“樹木組織培養”
林學本科限選課“樹木組織培養與良種繁育”
生物技術本科選修課“植物良種繁育”
二、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研究項目
趙嘉、劉葉、張杰、潘映旭 窄冠黑白楊組培快繁及再生體系的建立 山東農業大學大學生研究訓練(SRT)計劃項目 2008.2-2009.2
王聰聰、高麗霞、劉葉、潘映旭 猥實成熟種子愈傷組織誘導與植株再生的研究 泰安市大學生科技創新引導計劃 2007D2010(2007.6-2008.6)
王輝、張振、馬群 珍稀瀕危樹種青檀繁育技術研究與開發 泰安市大學生科技創新引導計劃 2008D1002(2008.6-2009.6)
張玉鳳、夏艷紅 常綠地被開花植物—歐石楠引種及繁育技術研究 泰安市大學生科技創新引導計劃 2008D2010(2008.3-2009.3)
趙嘉、潘應旭 歐石楠組織培養過程中的甲基化研究 泰安市大學生科技創新引導計劃 2009D1009(2009.7-2010.7)
董威、譚起航、高玉明、王海林 歐石楠體細胞胚胎發育的研究山東農業大學大學生研究訓練(SRT)計劃項目2010.2-2011.2
譚起航、王海林歐石楠體細胞胚胎發育過程中多胺作用機理的研究山東農業大學大學生研究訓練(SRT)計劃項目2011.2-2012.6
王錦楠、趙全法高檔紅掌新品種繁育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泰安市大學生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一項2011D2001(2012.3-2013.3)
趙巖秋、劉同祥 黑楊派楊樹品種高效再生體系的建立山東農業大學大學生研究訓練(SRT)計劃項目2012.2-2013.6
趙路路、田傳恒 紅楓優良無性系快繁技術的研究山東農業大學大學生研究訓練(SRT)計劃項目2012.2-2013.6
三、教學成果
獲山東農業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第三位 獲獎文號為2009-2-3-3,獲獎時間2009.3.10;
“白皮松成熟胚不定芽誘導分化技術的優化”一文 被評為2009年度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優秀論文
科研工作
一、研究方向
林木遺傳育種
生物技術
表觀遺傳學
林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和評價
二、現主持和承擔的有關科研項目
國家科技部推廣項目(2003EC000219)(2003-2008)(第3位)
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0872040)(2009-2011)(第4位)
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1070589)(2011-2013)(第2位)
中科院沙坡頭國家站開放課題(2009-2011)(第1位)
山東省自然基金項目(2009ZRB01182)(2010-2011)(第2位)
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20093702110009)(2010-2011)第2位
山東省東營地區科技開發項目(2008-2011)(第1位)
山東省泰安地區科技局項目(2010-2013)(第1位)
山東省東營地區科技開發項目(2012-2015)(第1位)
三、近年來取得的有關科研成果和獎勵
(一)科研成果
窄冠黑楊、窄冠黑白楊的選育 2009年獲梁希林業科學技術三等獎(第2位)
窄冠黑楊、窄冠黑白楊的選育 2004年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4位)
耐鹽堿楊樹新品種選育 1998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5位)
(二)獎勵和表彰
李際紅等,白皮松成熟胚不定芽誘導分化技術的優化, 被評為2009年度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優秀論文
邢世巖,王京梅,李際紅,姚林梅.葉籽銀杏GbMADS5基因的克隆與序列分析.中國林學會評為優秀論文三等獎2009
李際紅,付茵茵,王聰聰,張 倩,邢世巖*.葉籽銀杏基因組DNA甲基化修飾位點的分析.全國第十九次銀杏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獲一等獎,2011.10
王聰聰,李際紅,邢世巖,付茵茵.不同單株葉籽銀杏DNA甲基化的MSAP分析.全國第十九次銀杏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獲二等獎,2011.10
張倩 邢世巖 桑亞林 李際紅.葉籽銀杏葉生胚珠著生葉片與正常葉片中的microRNAs表達差異的分析*.全國第十九次銀杏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獲二等獎,2011.10
獲山東農業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第三位 獲獎文號為2009-2-3-3,獲獎時間2009.3.10;
《園藝植物遺傳育種學》國家規劃教材 高教出版社,李際紅,副主編,該教材獲2008年江蘇省第二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張玉鳳.外源物質對歐石楠誘導分化的影響.山東農業大學2011屆優秀學士論文二等獎,導師 李際紅,2011
董威.窄冠黑白楊及歐美楊108號雜交后代胚挽救的初步研究.山東農業大學2012屆優秀學士學位論文,導師 李際紅, 2012
四、近年來編寫的教材和發表的代表性論文
(一)教材
《園藝植物遺傳育種學》國家規劃教材 高教出版社 2005.1出版 副主編
《園藝植物育種學》 21世紀農林類本科規劃教材 2008.3出版 主編(1)
《園林植物育種學》(大專教材) 校內教材 2003.9主編(1)
《遺傳學》(大專教材)校內教材 2002.9副主編(1)
《林木育種學實驗實習指導書》(大專教材)校內教材 2002.9 副主編(1)
《林木育種學實驗實習指導書》(大專教材)校內教材 2001.9 主編(1)
(二)代表性論文
李際紅、孟凡志、劉海燕、張義群.稀土及多胺對歐石楠瓶苗生根的效應.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3(2)169-173
李際紅,邢世巖*,王聰聰,張 倩,付茵茵.銀杏基因組DNA甲基化修飾位點的MSAP分析.園藝學報,2011,38(8):1429-1436
邢世巖,李際紅,邢浩,張芳,韓晨靜,唐海霞.葉籽銀杏種實形態解剖特征比較.林業科學,2011,41(1):56-61
韓晨靜,邢世巖*,董章凱,張芳,李際紅.葉籽銀杏葉生胚珠的發育組織化學研究.園藝學報,2011,38(5):817-824
李際紅,邢世巖,孟凡志.植物組織培養實驗教學創新體系的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1,12
李際紅、邢世巖、周繼磊、李建華、唐海霞 黑赤松成熟胚誘導不定芽的研究.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27-31
李際紅、邢世巖、孟凡志、王京梅.白皮松成熟胚不定芽誘導分化技術的優化.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9(4)641-646
王京梅、李際紅、邢世巖、姚林梅.葉籽銀杏GbMAD5基因的克隆與序列分析.分子植物育種,2009,7(5):1015-1020
邢世巖、李際紅、王京梅等.植物表觀遺傳變異.分子植物育種,2009,7(5):996-1003
董雷雷、邢世巖、李際紅、王京梅.葉籽銀杏trnS-trnG序列測定與分析.中國農學通報,2008,24(12):168-171
李際紅、邢世巖、劉國興、張有朋.窄冠白楊組培快繁與再生體系的建立. 中國農學通報,2008,24(7):60-64
李際紅、李玲等.北美紅花槭實生苗多樣性的分析.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8(2):169-172
李際紅、韓曉嬌、盧勝西、孫仲序.紅葉石楠生根培養與根系活力的研究.園藝學報,2006,33(5):1129-1132
李際紅、張有朋、龐金宣、孫仲序.窄冠黑青楊葉片再生體系的建立.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9(1)132-136
李際紅、周慶和、謝會成.驅蚊香草組培技術的研究.中南林學院學報,2005,25(5)92-96
李際紅、謝會成、許建農、韓曉嬌、孫仲序.穿山薯蕷不定芽的誘導與植株再生.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6(1):82-86
李際紅、龐金宣、劉國興、張有朋.窄冠黑楊、窄冠黑白楊在農林復合經營中的應用.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5,33(5)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導師楊吉華
楊吉華,教授,學士。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碩士生導師。高等學校林科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蠶業科學》期刊編委委員。
主要從事林業生態工程、流域綜合治理、生態環境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先后參加國家“八五”、“九五”科技攻關、省部級重大課題等研究;現主持世界銀行山東生態造林、山東省人民政府、山東省科技廳、濰坊市科技局、濟南市科技局下達的科研項目6項,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山東省水利科學進步一等獎2項,主編專著2部,在中國水土保持科學、水土保持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40余篇。獲國家科技扶貧先進個人,山東農業大學技術拔尖人才,山東農業大學"八五"期間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
教學工作一、本科生教學
為本科生開出土壤侵蝕原理、水土保持規劃學、農田防護林學、水土保持法律法規、水土保持概論、流域綜合治理等理論課程;并開設水土保持規劃設計以及相關的教學實驗等實驗實踐課程;指導本科生生產及公益勞動、專業課綜合實習;指導畢業生畢業(生產)實習及畢業論文百余名。二、研究生教學
開設碩士生課程土壤侵蝕理論專題等。指導研究生9屆18人。
科研工作一、研究領域與特長
林業生態工程、流域綜合治理、生態環境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的科學研究工作。二、現主持和承擔的有關科研項目
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樹種及造林模型選擇研究,世界銀行項目,主持人
山區生態資源保護及綜合開發利用的研究開發與示范,山東省人民政府項目,主持人
旱作栽培技術與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山東省科技廳項目,主持人
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的研究,山東省科技廳項目,主持人
林果良種引進及產業化開發技術的研究,山東省濰坊市科技局項目,主持人
林果良種區域適應性研究,山東省濟南市科技局項目,主持人 三、近年來取得的有關科研成果和獎勵
(一)科研成果
山東典型侵蝕區水土流失規律與綜合治理效益研究,山東省水利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09,第二位
土石山區水土保持植被優化配置技術研究與應用,山東省水利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08,第二位
青石山經濟林營造技術研究,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000,第二位
山丘主要水土保持植物效益的研究,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994,第一位
山丘水土保持林研究,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991,第六位
(二)榮譽稱號
國家科技扶貧先進個人,2000
山東農業大學"八五"期間科技工作先進個人,1997
山東農業大學技術拔尖人才,1994 四、近年來發表的專著和代表性論文
(一)專著
水土保持原理與綜合治理,主編,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水土保持學概論,參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二)代表性論文
楊吉華,李紅云,李煥平,楊德運,李萍.4種灌木林地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固持土壤效應的研究.水土保持學報,2007(3)
楊吉華,李衛國,夏江寶,張升祥,李小磊,梁豐香. 桑樹不同品種生態特性的研究.蠶業科學,2003(2)
楊吉華,張永濤,李紅云,夏江寶. 不同林分枯落物的持水性能及對表層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水土保持學報,2003(2)
楊吉華,張永濤,王貴霞,李紅云,夏江寶. 欒樹、黃連木、黃櫨水分生理生態特性的研究.水土保持學報,2002(4)
楊吉華,張永濤,李傳榮,劉會香.沿黃兩岸綜合防護林體系的配置及效益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01(3)
楊吉華,張永濤,孫明高,石誥來,劉春生.石灰巖丘陵土壤旱作保水技術的研究.水土保持學報,2000(3)
張子雪、楊吉華(通訊作者)、呂蘭州、陳安強、羅明達.山東土石山區坡耕地水土流失影響因子定量分析.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9(3)
李延成,楊吉華(通訊作者),房用,王月海,陳安強.穩態氣孔計法和標準浸水法測定楊樹蒸騰耗水的比較.山東大學學報,2009(1)
宗萍萍,楊吉華(通訊作者),史秀娟,耿焱.不同旱作保水措施對龍廷杏梅園地土壤水環境調控效應的影響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9(3)
張子雪,呂蘭州,楊吉華(通訊作者),陳安強.魯中南山區坡面草業用地水土流失預測經驗模型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9(2)
王德鵬,房用,王月海,楊吉華(通訊作者),陳安強.基于標準枝浸水法測定的不同楊樹無性系蒸騰耗水特性.水土保持研究,2009(3)
李申安,李德平,王兆品,宗萍萍,楊吉華(通訊作者).保水措施對土壤水分及龍廷杏梅產量影響研究.林業實用技術,2007(6)
鮑玉海,賀秀斌,楊吉華(通訊作者),孫成楠,李紅云,宗萍萍.三種網格的農田防護林防止土壤風蝕的效應研究.水土保持學報,2007(2)
劉培娟,楊吉華,李申安.三里莊水庫上游水源涵養林不同林分枯落物水容量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7(1)
李延成,程傳民,楊吉華(通訊作者),王興翠,劉培娟.新泰市土門林場不同混交林枯落物層持水性能的研究.山東大學學報,2007(1)
呂愛霞,楊吉華(通訊作者),劉克長,劉春英,孫成楠.黃泛沙地楊樹豐產林不同無性系蒸騰特性研究.林業實用技術,2006(2)
王興翠,劉克長,楊吉華(通訊作者),呂愛霞,王力,孫成南.黃泛沙地楊樹豐產林改善小氣候效應的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5(6)
李紅云,楊吉華(通訊作者),鮑玉海,宗萍萍,于洪泰. 森林不同水文層次蓄水功能的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5(5)
呂愛霞,楊吉華(通訊作者),夏江寶,鄭兆亮,王兆品. 3種闊葉樹氣體交換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影響因子的研究.水土保持學報,2005(3)
鮑玉海,楊吉華(通訊作者),李紅云,鄭兆亮,宗萍萍. 不同灌木樹種蒸騰速率時空變異特征及其影響因子的研究.水土保持學報,2005(3)
李紅云,楊吉華(通訊作者),鮑玉海,鄭兆亮,貝桂民. 山東省石灰巖山區灌木林枯落物持水性能的研究.水土保持學報,2005(1)
夏江寶,楊吉華,李紅云. 不同外界條件下土壤入滲性能的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4(2)
夏江寶,楊吉華(通訊作者),李紅云,鮑玉海,呂愛霞. 山地森林保育土壤的生態功能及其經濟價值研究——以山東省濟南市南部山區為例.水土保持學報,2004(2)
張永濤,楊吉華(通訊作者). 集水措施下油松植樹帶微域環境的水量平衡分析.水土保持學報,2003(3)
張永濤,楊吉華(通訊作者). 土高原降水資源環境容量下側柏合理密度的研究.水土保持學報,2003(2)
劉春生,楊吉華(通訊作者),馬玉增,王正直,楊力. 抗旱保水劑在果園中的應用效應研究。水土保持學報,2003(2)
張永濤,楊吉華(通訊作者),夏江寶,李紅云,王貴霞. 石質山地不同條件的土壤入滲特性研究.水土保持學報,2002(4)
張永濤,楊吉華(通訊作者),高偉. 不同保水措施的保水效果研究.水土保持通報,2000(5)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介紹
一、學科概況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起步于1989年,1990年經山東省教委批準創建了水土保持專業,1991年開始招收水土保持專科,1998年經國家教委批準,招收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本科;2000年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碩士學位授權點,并于2002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同時,于2004年開始與森林培育學科合作招收和培養博士研究生。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是多學科結合的交叉性學科,與生態環境安全和國土資源保護密切相關,對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直接為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和復合農林業的發展服務。該學科學科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自己的特色與優勢:1、學科具有與國家生態環境建設密切結合、國家對專業人才需求日益劇增的特色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專業是我國目前僅有的三個環境生態類專業之一,我國生態環境惡劣,“水土流失是頭號生態環境問題”,以防治水土流失為核心的“水土保持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之一。黨和政府將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中心任務和目標,與水土保持工作有關的機構不斷增加,水土保持人才需求大量增加。2、學科具有多學科交叉性和融合性、鮮明的廣基礎和寬口徑性、突出的生物學和工程學結合性的特色
水土保持學科是(植物)生物學科、(水利)工程學科、(生態)環境學科、(地理)信息學科相交叉的綜合型較強學科,具有鮮明的寬口徑與廣基礎性,符合國家對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為人才就業提供了保證;我校已經設有相關的專業與學科,很容易與本學科形成交叉、融合優勢,產生新的學科生長點;同時具有突出的生物學與工程學相融合的專業特色,符合國家生態環境建設對生態學與工程學知識與技能兼容人才的需求。3、學科具有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目前本學科是我國華東地區和淮河流域唯一一個具有培養水土保持專業高等人才的學科。學科已形成本科、碩士兩個層次健全的人才培養體系。至2009年,共培養碩士研究生33人,本科生520余人;歷屆本科生考研率在55%以上,位居全國同類學科的領先水平;學生一次就業率達90%以上。本學科于2004年和2005年成功申請了《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乙級資質證書》和《水土保持監測國家乙級資格證書》。國家新興的開發建設(城鎮建設)水土保持已經納入本專業的科研和教學之中。4、學科具有學歷高、年青化、活力強、潛力大的師資隊伍優勢
水土保持學科現有教師8人,博士6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7人,其中45歲以下且具有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占教師總數75%以上;教授占25%,副教授63%,講師12%。高學歷和年輕化的師資隊伍,在教學、科研和開發方面充滿活力,專業建設與學科建設方面有極大地潛力。同時,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寬廣、涉及(水土保持學、林學、生態學、水利工程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為寬口徑、廣基礎、高水平、強素質的水土保持人才培養搭建了堅實的平臺。5、學科具有緊密結合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需求設立科學研究方向的特色
目前本學科已經形成了已形成植被重建與生態修復、流域治理與信息技術、流域水文與水資源3個穩定的研究方向。這些研究方向都是國家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領域。6、豐厚的研究成果
本學科緊密結合國家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重點領域開展研究,現承擔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林業部、水利部、省科技廳、中國博士后基金、校博士基金、市科技局及橫向研究課題項目20余項,總經費380余萬元。已形成植被重建與生態修復、流域治理與信息技術、流域水文與水資源3個穩定的研究方向。近10余年來,該專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市科技進步獎3項;在《PLANT SOIL ENVIRON.》、《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水土保持學報》、《生態學報》、《應用生態學報》、《農業工程學報》、《水利學報》、《山地學報》、《植物生態學報》、《中國水土保持科學》、《干旱區資源與環境》等國內外著名雜志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6部,主編教材6部。在北方土石山區的植被重建與生態修復、庫區水源林和旱地水保林的水文與生態生理特性、旱地水文水資源循環規律與集蓄利用以及黃河故道沙地治理等領域研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7、優越的設施條件建設
通過本科、碩士點建設及校級重點學科投資,已建成具有一定規模、居國內領先地位的重點實驗室。本學科設有水土保持林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設計實驗室和省土壤侵蝕與生態修復重點實驗室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研究所;具有萊蕪市棲龍灣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泰安黃前流域、淄博市淄川區峨莊流域、肥城市潮泉鎮、泰安下港鄉馬蹄峪小流域等實習與科研基地。為學科科研、人才培養、梯隊建設等提供了有利條件。二、學科師資隊伍現狀
通過吸引國內外優秀的中青年學者、資助青年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等措施,本學科已初步形成一支由博士后和博士為主要成員組成的年輕化、高學歷、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學科梯隊群體。師資基本概況見下表:姓 名 | 性別 | 學位 | 技術職務 | 研究方向 |
---|---|---|---|---|
張光燦 | 男 | 博士 | 教授,博導 | 植被重建與生態修復 |
楊吉華 | 男 | 大學 | 教授,碩導 | 流域治理與資源開發 |
劉 霞 | 女 | 博士 | 教授,博導 | 生態修復與信息技術 |
張永濤 | 男 | 博士 | 副教授,碩導 | 森林水文生態功能與評價 |
李紅麗 | 女 | 博士 | 副教授,碩導 | 風沙區治理與生態修復 |
高 鵬 | 男 | 博士 | 副教授,碩導 | 復合農林生態與工程設計 |
董 智 | 男 | 博士 | 副教授,碩導 | 風沙區治理與生態修復 |
三、學科主要研究方向
1、植被重建與生態修復
本研究方向針對北方石質山地的植被恢復與生態重建問題,在調查分析水土流失特征、規律及其影響因素的基礎上,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了森林植被水土保持與涵養水源效應及其機制研究、水土保持林體系建設與生態恢復理論與技術研究。揭示了北方石質山地小流域森林植被與水量、水質的關系及其相互作用機制;以結構穩定和功能高效為目標,提出了北方石質山地小流域水土保持林體系建設的優化配置模式。先后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專題、國家自然基金、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山東省科技攻關專題、山東省農業良種產業化開發專題、山東省中青年優秀科學家獎勵基金、山東省林業廳與水利廳小流域植被重建生態修復研究專題等10余個科學研究項目。本方向與國家生態環境建設以及區域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強大的生命力,在森林植被水分生理生態規律與機制、石質山區和礦山廢棄地植被重建與生態恢復理論與技術兩個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研究進展,處于國內研究的先進水平,在北方石質山區植被重建與生態恢復研究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和優勢。2、流域治理與信息技術
本研究方向針對北方土石山區的水土流失和黃河下游土地的荒漠化問題,在廣泛進行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應用現代水土保持理論與信息技術,開展了土壤侵蝕發生發展規律、綜合防治技術和土地整治與合理利用技術的研究。揭示了土壤侵蝕的發生機制、發展規律和影響因素,提出了以生物、農藝措施為主的土壤侵蝕防治與土地整治技術,構建了以“3S”技術為平臺的小流域土壤侵蝕動態監測與水土保持信息系統。本方向先后承擔了國家重點攻關、水利部、博士后基金、省重點科技攻關、山東省林業廳、重點項目10余項。本方向將傳統的水土保持研究與現代信息技術緊密結合,經過10多年的科研積累和潛心研究,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土壤侵蝕發生規律與機制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在北方土石山區的水土保持研究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和優勢。3、流域水文與水資源
本方向針對北方土石山區典型區域的魯中南地區和黃河下游平原區的水資源短缺與高效利用問題,以提高流域水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促進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目標,開展了流域水文水循環過程、水資源高效利用與農業節水技術的研究。揭示了小流域降雨地表產流特征與土壤水分動態變化規律;提出了小流域雨水集蓄儲存與高效利用、小流域生態環境用水量調控和農業節水集成技術;建立了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流域水資源可持續高效利用模式與示范基地;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節水高效可持續農林業發展模式與示范工程。本方向先后主持和合作承擔了國家“863”計劃節水農業重大專項、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項目“農田生態系統水循環與節水技術研究”、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果園滲灌補水效應與節水增產機理”水利部和山東省政府項目“水庫集水區水源保護林對水環境調控機制研究”、“石質山區植被恢復的水分環境容量研究”、“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區域配置及生態環境用水量研究”等課題項目。對促進山東乃至我國整個北方旱區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和復合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2021山東農業大學林學090700考研科目及參考書目
專業信息
- 所屬院校:山東農業大學
- 招生年份:2021年
-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 所屬學院:林學院
-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9]農學
-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7]林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 (01)林木遺傳育種(02)森林培育 (03)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 (04)森林經理學 (05)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06)動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 |
|
招生人數: | 26 | |
考試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11)化學(自命題) ④(901)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自命題) 或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14)數學(自命題) ④(901)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自命題) |
|
備 注: |
林學考研院校
基本信息
專業介紹
專業點分布
專業大學排名
序號 | 學校代碼 | 學校名稱 | 評選結果 |
1 | 10022 | 北京林業大學 | A+ |
2 | 10298 | 南京林業大學 | A+ |
3 | 10712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A- |
4 | 10225 | 東北林業大學 | B+ |
5 | 10341 | 浙江農林大學 | B+ |
6 | 10389 | 福建農林大學 | B+ |
7 | 10538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B |
8 | 10626 | 四川農業大學 | B |
9 | 10677 | 西南林業大學 | B |
10 | 10086 | 河北農業大學 | B- |
11 | 10410 | 江西農業大學 | B- |
12 | 10434 | 山東農業大學 | B- |
13 | 10129 | 內蒙古農業大學 | C+ |
14 | 10201 | 北華大學 | C+ |
15 | 10564 | 華南農業大學 | C+ |
16 | 10364 | 安徽農業大學 | C |
17 | 10466 | 河南農業大學 | C |
18 | 10657 | 貴州大學 | C |
19 | 10157 | 沈陽農業大學 | C- |
20 | 10504 | 華中農業大學 | C- |
21 | 10733 | 甘肅農業大學 | C- |
林學考研考什么
2022林學專業考研群
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山東農業大學考研分數線、山東農業大學報錄比、山東農業大學考研群、山東農業大學學姐、山東農業大學考研真題、山東農業大學專業目錄、山東農業大學排名、山東農業大學保研、山東農業大學公眾號、山東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山東農業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考研 推薦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考研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考研參考書目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考研QQ群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考研難嗎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考研考試科目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研究生分數線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研究生一對一輔導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研究生輔導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考研輔導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考研參考書目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林學保研夏令營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林學保研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林學保研細則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林學保研條件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保研夏令營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考研論壇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考研分數線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考研真題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考研
-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考研
- 新疆農業大學林學考研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考研
- 東北林業大學林學考研
- 東北林業大學林學考研
- 貴州大學林學考研
- 海南大學林學考研
- 北京農學院林學考研
- 山西農業大學林學考研
- 東北林業大學林學考研
- 河南農業大學林學考研
山東農業大學研究生學姐

加學姐,獲免費答疑,進考研群
山東農業大學考研網由山東農業大學研究生維護,發布最新的山東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還提供山東農業大學研究生1對1輔導和考研真題等服務,有問題請加微信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