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裝甲兵學院簡介:
陸軍裝甲兵學院包括院本部、蚌埠校區和士官學校,院本部地處北京盧溝橋畔,交通便利,環境優美,軍事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蚌埠校區和士官學校,分別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和吉林省長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氣候宜人,實戰化氛圍濃厚。院本部為原裝甲兵工程學院,前身是1953年在哈爾濱成立的軍事工程學院裝甲兵工程系;蚌埠校區為原裝甲兵學院,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坦克學校;士官學校為原裝甲兵技術學院,前身是1951年組建的第三戰車編練基地。
學院是陸軍兵種類高等教育院校,面向陸軍、海軍、空軍和武警部隊,培養裝甲兵軍官、士官,是全軍裝甲兵人才培養基地、裝甲兵戰法訓法與裝甲裝備技術創新研究基地、陸軍合成部隊戰斗力保障力建設咨詢與服務基地、裝甲兵優良傳統和先進文化創新傳承基地、陸軍院校對外合作交流窗口。
學院構建起“多學科交叉融合,覆蓋陸軍主戰裝備全系統、全壽命”的綜合性學科體系。現有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聯合建設的部隊研究生工作站;在6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在10個一級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在2個軍事領域和4個工程類別分別具有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有軍隊“十三五”重點建設學科專業領域4個、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專業領域10個、軍隊重點學科2個、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
學院師資隊伍實力雄厚,現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專家3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2人、“求是獎”獲得者6人、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人、全軍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獲得者6人、國家和軍隊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軍隊科技領軍人才及培養對象2人、軍隊學科拔尖人才及培養對象8人,以及全國、全軍優秀教師4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29人。
學院教學科研條件優越,建有1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中心、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全軍重點實驗室,另有其它各類實驗室、專業教室379個,場地(館)41個。多年來,學院先后承擔了“指技合訓”“合訓分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生長干部學員軍政基礎集中強化訓練、畢業學員聯合考核等重大人才培養試點任務,在陸軍初級指揮軍官培養方面始終走在全軍前列;圓滿完成北京奧運安保、國慶60周年防爆安檢及抗戰勝利日閱兵大合唱等國家和軍隊的重大政治任務;承擔陸軍數字化部隊建設、“高新工程”裝備培訓、集團軍信息系統裝備綜合集成建設培訓,為陸軍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先后承辦了全軍“基地化、網絡化、模擬化”軍事訓練成果展示、陸軍輕型高機動部隊裝備展示、民營企業高科技成果展覽暨軍民融合高層論壇、再制造國際論壇等重大活動,在軍內外產生廣泛影響。十八大以來,先后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軍隊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0項、二等獎12項、三等獎30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軍隊)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9項、二等獎69項、三等獎186項,獲專利授權623項。
學院是全軍首批對外開放單位,先后為5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訓外軍留學生2600余名,接待了80多個國家300余批次軍事代表團。同時,通過專家互訪、合作研究、聯合培養等方式,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美、英、法、德、日、韓、波蘭等國家的大學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學院先后選派多名在讀博士生出國留學。近年來,先后圓滿完成了美國國防部長、駐華武官團參訪和“中外記者進軍營”等重要外事活動,是我軍開展國際軍事交流的重要窗口。
經過多年的努力奮斗,學院整體辦學實力不斷增強,知名度不斷提高,始終處于培養陸軍初級指揮人才、裝甲裝備維修保障人才的前列,以及裝備建設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的最前沿。作為“陸戰之王”的搖籃,畢業學員中,許多已成長為軍、師、旅、團級主官和裝備保障、裝備建設領域的領軍人物,在陸軍轉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熱忱歡迎有志為陸軍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的青年學生和軍隊在職干部報考學院。
陸軍裝甲兵學院學費:
1. 國防生或“211工程”地方重點高校應屆本科畢業國防生錄取后參軍,享受軍官待遇,免學費。
2. 研究生畢業時面向全軍統一分配。
陸軍裝甲兵學院聯系方式:
聯系部門:陸軍裝甲兵學院招生工作辦公室
學院微信公眾號:陸軍裝甲兵學院
通信地址:北京市豐臺區杜家坎21號院招生工作辦公室
郵政編碼:100072
聯系人:郭參謀
聯系電話:010—66719485(民線);0201—719485(軍線)
傳真電話:010—66717140(民線);0201—717140(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