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學還閱讀了:[溫州大學考研真題免費下載] [溫州大學歷年保研筆試/面試真題匯.pdf] [溫州大學預推免信息匯總表.xls] [溫州大學保研生源分析表.xls]
[溫州大學研究生招生目錄]
[溫州大學研究生分數線]
[溫州大學王牌專業排名]
[溫州大學考研難嗎]
[溫州大學研究生院]
[溫州大學考研群]
[溫州大學研究生學費]
[溫州大學研究生輔導]
[考研國家線(歷年匯總)]
[年考研時間:報名日期和考試時間]
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機電工程學院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車輛工程簡介
2019年車輛工程專業介紹
發布時間:2019-06-21 信息來源:機電工程學院
車輛工程專業是溫州大學 “十三五”重點專業,溫州大學最具競爭力專業,擁有車輛工程專業二級學科學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溫州大學機械工程(包括車輛工程,機械工程和工業工程)一級學科是浙江省一流學科,擁有激光加工機器人、激光與光電智能制造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以及激光與光電智能制造研究院、平陽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地方產業研究院。
車輛工程專業面向我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結合傳統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的特色,培養掌握車輛工程領域扎實的基礎理論及系統的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現代汽車設計與制造、汽車金融、維護保養及企業管理等專業技術能力,富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國際視野、高素養和競爭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素養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主要專業課程包括:汽車構造、汽車理論、汽車發動機原理、汽車設計、汽車制造工藝基礎、汽車試驗學、汽車電器與電子技術、汽車優化設計、汽車傳感器原理及應用、汽車NVH技術、汽車空氣動力學與車身造型、汽車檢測與診斷技術、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技術、新能源汽車電機與控制技術、新能源汽車電氣技術、汽車通訊技術、汽車電子控制技術、車聯網技術及應用、汽車企業經營與管理等。
選考科目物理、化學或技術中選一,希望考生具備扎實的數理基礎,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
本專業近三屆(2016~2018)畢業生就業率均為100%,呈現出“供不應求”的態勢,可見在國家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隨著畢業生培養質量逐年提高,社會對本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持續旺盛,畢業生主要就業單位包括廣汽研究院、大眾汽車、上海汽車、威馬汽車、吉利汽車、寧德時代、春風動力、上海海關等國內知名企業。
2018年機械類(車輛工程專業),浙江省內錄取最高分591分,最低分581分,位次號60000。
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工業工程簡介
2019年工業工程專業介紹
發布時間:2019-06-21 信息來源:機電工程學院
工業工程以提高現代制造及服務系統的效率、質量和降低成本為目的,集現代管理方法與先進工程技術于一體。它從系統的角度對組織中的實際工程或管理問題進行定量的分析、優化與設計,工業工程師又稱為企業健康診斷專家和效率專家。
工業工程于20世紀初起源于美國,目前在發達國家得到了廣泛應用。據統計,在美國約有42%的首席執行官(CEO)曾就讀于工業工程專業,70%以上的學生畢業后進入工業界,成為企業管理人員,部門主管或工業工程師。我國最早于1993年開設工業工程專業,目前開設高校已超200所,是一個新興朝陽專業。
溫州大學工業工程專業是浙江省特色專業,具有制造業信息化碩士點,機械工程碩士點。專業2005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09年立項為溫州大學校級重點專業,2013年立項為溫州市重點建設專業,2014年立項為浙江省“十二五”特色專業,2017年立項為浙江省“十三五”特色專業,是浙江省唯一的工業工程類“省特色專業”。
溫州大學工業工程專業以服務區域產業為宗旨,踐行適應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具備“三工”素質(工程思維、工程經歷、工程能力)和“三大”工程能力(智造系統設計能力、運行控制能力、分析評價能力)的工業工程智造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既具備扎實的機械工程和信息技術,又掌握現代管理科學與系統工程理論和方法,能熟練應用工業工程知識和數字化手段對現代制造及服務系統進行規劃、設計、評價和創新的應用型高級技術管理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包括:系統工程、管理學原理、基礎工業工程、人因工程、精益生產、生產計劃與控制、運籌學、數據庫與管理信息系統、現代質量工程、生產系統建模與仿真、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工程項目管理等。
根據浙江省教育評估院對本專業畢業生培養質量的跟蹤調查數據顯示,近三屆畢業生就業率,2016屆94.29%,2017屆100%,2018屆100%,三年平均就業率98.10%,明顯高于全省本科專業平均值;畢業生主要就職于國企、外企及大型民企,其中世界500強與中國民營500強企業的就業比例近40%,畢業生質量得到聯想集團、吉利集團、英格索蘭公司、平安銀行、格力電器、德力西集團、飛利浦、百威集團等知名企業的好評;專業近三年平均升學率10.01%,升學專業與原專業一致或相關的比例高達100%,均明顯高于全省平均值。
2018年工業工程專業(按機械大類招生),浙江省內錄取最高分591分,最低分581分,位次號60032。
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專簡介
2019年機械工程專業介紹
發布時間:2019-06-21 信息來源:機電工程學院 機械工程專業是浙江省優勢專業,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學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專業于2004年招收首屆本科生,2009年被評為浙江省重點專業,2012年獲得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2016年獲批浙江省本科院校“十三五”優勢專業,2018年通過教育部CEEAA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專業。溫州大學機械工程學科是浙江省一流學科,擁有激光加工機器人、激光與光電智能制造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以及激光與光電智能制造研究院、平陽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地方產業研究院。
機械工程專業面向我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需要,結合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智能制造特色,以“自動化技術、機器人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為專業教育主線,培養既掌握機械工程專業領域相關機械、電子、自動化、計算機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工程素養和國際視野,能適應裝備制造業新技術、新工藝發展,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生產運行與技術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應用型人才。主要專業課程包括:現代工程制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單片機原理及應用、控制工程、PLC原理及應用、自動機與自動線、機器人運動學與動力學、機器人編程及應用、機器視覺與傳感、激光加工技術等。
選考科目中物理必選,希望考生具備扎實的數理基礎,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
根據浙江省教育評估院對本專業畢業生培養質量的跟蹤調查數據顯示,近三屆(2016~2018)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96.6%、97.5%和98.6%,呈現出“高中有升”的態勢,可見在國家全面振興制造業的背景下,隨著畢業生培養質量逐年提高,社會對本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持續旺盛,畢業生主要就業單位包括正泰集團、海康威視、海天集團、吉利集團、上海大眾等國內知名企業;畢業生工資水平近三屆分別為:5366元、5835元、7290元,反映了本專業畢業生薪資水平年均增長快速。
2018年機械工程專業,浙江省內錄取最高分605分,最低分584分,位次號56632。
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聯系方式
留學生招生:
地址:中國浙江省溫州市茶山高教園區溫州大學國際關系辦公室
電話:0086-577-86680971
傳真:0086-577-86680971
留學生管理:
地址:中國浙江省溫州市茶山高教園區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C315
電話:0577-86689629
教學科:0577-86689166
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碩簡介
(全日制學碩)機電工程學院2019級機械工程碩士生培養方案
發布時間:2019-09-19 信息來源:機電工程學院
溫州大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機電工程 學院 機械工程 學科 080200 (代碼)
一、學科概況與研究方向
溫州大學機械工程學科依托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和溫州大學激光與光電智能制造研究院等校地研究院,機械工程學科入選是溫州大學“十二五”重中之重學科和 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學科,擁有激光加工機器人科技部(示范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有浙江省激光加工機器人重點實驗室、機械制造系統與自動化工程浙江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激光與光電智能制造浙江省工程實驗室、浙江-俄羅斯激光超快加工國際聯合實驗室、機械工業激光精細加工與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溫州大學—浙南科技城激光光電智能制造浙江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浙江省激光與光電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等1個國家級、8個省部級科研/人才平臺以及7個溫州市科研平臺,建有制造系統與自動化工程、激光加工與光電器件溫州市重點科技創新團隊。
學科建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制造業信息化技術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和機械專業碩士學位點。
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080201)
1)生產系統控制與優化
2)工業機器人協同作業與調度
3)自動化生產線與智能裝備
4)機械加工表面質量檢測調控
2、機械電子工程(080202)
1)裝備智能化技術
2)機電液系統設計與控制
3)MEMS與微納傳感檢測
4)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
3、機械設計及理論(080203)
1)機器人機構學
2)高端設施農業裝備
3)數字化產品建模與仿真優化
4)機械零部件強度與壽命
4、車輛工程(080204)
1)車輛設計理論與方法
2 )汽車及零部件輕量化設計
3)車輛振動噪聲測控技術
4)新能源汽車驅動與控制技術
5、激光加工技術(0802Z2)
1)激光束時空特性及檢測調控
2)超強、超快、超短激光精密微納加工新技術
3)基于復合能場的激光束與材料相互作用
4)智能化激光加工裝備構型及系統集成
6、工業工程(0802Z1)
1) 智能制造系統工程
2)生產系統工程
3) 供應鏈與物流工程
4) 質量與可靠性工程
二、培養目標
1、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團結協作,學風嚴謹,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敬業精神,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對機械工程、激光先進制造與檢測、智能裝備制造、工業工程、車輛工程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有系統、深入的了解,熟悉當前國際上流行的主要開發平臺、系統工具;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能夠從事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領域的教學、科研與科技開發工作。
3、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論文寫作能力和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語言能力。
4、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和健康的身心。
三、培養方式與學習年限
1、培養方式
1)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要并重,基礎理論學習與科研相結合,實行以在校學習為主,校內教學實踐或校外專業實踐為輔的培養方式。
2)實行導師負責制與導師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培養方式。
指導老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全面負責制訂和調整碩士生個人培養方案、組織讀書(專題)報告和開題報告、實施教學(專業)實踐與學術交流、指導科學研究活動、指導學術規范與學術學位論文等培養環節的工作,對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學術道德有引導、示范和監督的責任,培養其科研素養,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導師要因材施教,嚴格要求,全面關心研究生的成長,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生活、學習和科研狀況,并及時予以引導、指導和幫助。
研究生階段以研究型自主學習方式為主,教師采用課堂講授、討論研討、研究探索、專題講座、學術沙龍等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撰寫讀書報告、課程專題報告。
2、學制與學習年限
1)機械工程學術型碩士學位研究生學制為三年,學習期限通常為三年,在職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學習年限一般為四年,研究生科學研究、撰寫論文的時間必須保證在一年以上。
碩士生研究生應在規定的學習期限內,必須修滿培養計劃要求的課程學分;必須完成文獻閱讀、學術活動、專題研討、實踐環節等必修培養環節,并獲得相應的學分;完成所有培養環節,課程學分和必修環節學分均滿足要求后方可進入學位論文送審答辯環節;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并經過院校兩級學位評定委員會審議通過后,方可授予溫州大學全日制學術型碩士學位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2)若因患病及其他特殊原因不能按時完成學業者,可申請適當延長學習年限,但最長延長時間不超過1年。
3)學生提前完成教育教學計劃規定內容,獲得畢業所要求的學分,可以申請提前畢業。學生提前畢業的條件,需符合學校相關規定,并由學院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審議通過。
四、課程設置表與學分(包括學術研討課等)
研究生的課程分為學位課程和非學位課程。碩士研究生應修總學分不得少于35學分,其中學位課程不少于19學分,非學位課程不少于12學分,必修環節4個學分(學術活動2學分,實踐環節2學分)
(一)學位課程:(不少于19學分)
1.公共學位課 :6學分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2學分 (36學時)
(2)外語:4學分 (144學時)
2.專業學位課:不少于13學分
基礎理論課:學位基礎課是研究生學習和掌握本學科堅實寬廣基礎理論的重要基礎課程,按一級學科設置,一般為二門。
專業課:學位專業課程是在本學科專業范圍內拓寬基礎理論,學習和掌握本學科系統專門知識的基礎課程。
(二)非學位課程:不少于12學分
1.選修課:不少于12學分
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發展,各學科專業可開設內容新、學時少(一般為2學分)的選修課程。
1) 專業限選課
自然辯證法概論:必選,1學分(18學時)
機械工程科研倫理與學術規范 :必選,2學分(36學時)
機械工程科技文獻寫作:必選,1學分(18學時)
中國傳統文化 限選,三選一 ,2學分
教師職業技能提升訓練 限選,三選一 , 2學分
形式邏輯 限選,三選一 , 2學分
2) 專業選修課
研究生根據專業學習的要求及個人的興趣愛好,在導師的指導下選修一定學分的課程,鼓勵跨學科的選修。
2.補修課程
跨學科、專業和大專畢業以同等學力錄取的研究生,應在導師的指導下進入相應本科班級補修本專業本科的有關基礎課程或專業課程3門以上,通過相應的考核并記入考核成績,但不記學分,但應列入個人培養計劃。經考核通過者,才能參加論文答辯。
(三)必修環節
1、學術活動(2學分):
為拓寬研究生的學術視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學科鼓勵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參加本學科專業相關的學術會議,以及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的專題講座、學術報告、研究生論壇等學術活動。
學科要求碩士研究生在學期間應聽取學術報告的次數一般不少于10次,碩士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在學科范圍內公開進行1次以上文獻研讀交流、學術研究進展交流、或學術報告等專題研討,倡導英文專題研討,倡導研究生跨學科研討。
每次學術活動均要求寫出書面報告或總結,經導師簽字后自己留存,在申請論文答辯時一并交學院。
碩士研究生在讀期間應參加10次以上學術報告活動(0.15學分/次,須形成完整的書面報告或總結)。
境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宣讀本人論文并交流發言1次,出具有效證明材料,2學分/次;
國內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宣讀本人論文并交流發言1次,出具有效證明材料,1學分/次;
國內參加學術會議宣讀本人論文并交流發言1次,出具有效證明材料,0.5學分/次;
2、實踐環節(2學分)
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必須進行不少于1個月時間的實踐環節,其形式一般包括生產實踐、教學實踐或社會調查等)。每次實踐活動均要求碩士生寫出書面報告,由導師團隊對其進行考核,給出評語和成績。
1)教學實踐:是培養研究生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的重要環節。結合學科實際,碩士研究生的教學實踐內容主要有:本科生(專科生)、留學生的講課或助教工作(實驗課、答疑課、畢業設計、課程設計、學科競賽等);亦可到中學承擔專業相關課程的教學工作,并必須配備所在學校指導老師。其中指導本科生不少于4課時、專科生不少于6課時、中學生不少于8課時;研究生要寫出教學實踐報告,學科和指導教師進行考核,完成教學實踐且經考核合格者可獲得1學分。
2)工程實踐:研究生在學期間,應積極參與工程實踐,增強對工程領域、工廠現場和社會實際的感性認識,鍛煉實際工作能力和增長工作經驗。工程實踐的主要內容是再科研院所、企業、以及其他單位部門,從事學習培訓、調查研究、技術服務、科技研發、實驗測試、政策分析等助研助管工作,或者在學校、研究院、團隊從事助研助管工作。工程實踐時間不少于4周(160小時),研究生要寫出工程實踐報告,學院(學科)和指導教師進行組織和考核,完成工程實踐且經考核合格者可獲得1學分。
3)社會實踐:研究生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了解國情,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整個學習期間社會實踐應不少于4周(160小時)。研究生要寫出社會實踐報告,學院(學科)和指導教師進行組織和考核,完成社會實踐經考核合格者可獲得1學分。
入學前擔任過1年以上大學本科教學任務的研究生,經申請批準,可以免除教學實踐環節。工作過1年以上的研究生無須參加工程實踐或社會實踐活動,但需要提供相關的工作經歷和實踐經歷證明,經導師簽字并報研究部審核批準后自動獲取該實踐環節學分。
(四)研究生課程應有對應的教學大綱,明確規定本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內容、考核方式、課內外學時數、學分及主要參考書目等。
(五)課程學分學習原則上安排在第一學年內完成。
(六)學分的計算方法:
除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外語外,學分的計算方法為18學時/學分。
課程類別
課程編碼
課程名稱
學時
學分
開課學期
備注
學
位
課
公
共
課
S9990001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36
2
2
必修6學分
S99900021
英語Ⅰ
72
2
1
S99900022
英語Ⅱ
72
2
2
基礎
課
S01410001
矩陣理論
36
2
1
至少選二門
必修13學分
S01410004
數值分析
36
2
2
S01410005
數理統計
36
2
1
專
業
課
S01420014
機械系統建模理論與方法
36
2
1
至少選五門
S01420018
系統工程
36
2
1
S01420007
工程有限元分析
36
2
2
S01420010
現代制造工程學
36
2
1
S01420009
現代控制理論
36
2
1
S01420013
現代材料性能分析
36
2
2
S01420012
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
36
2
2
S01420003
機械系統動力學
36
2
1
非
學
位
課
選
修
課
S99900016
自然辯證法概論(理工科)☆
18
1
1
必選課
選修不少于12學分,其中跨文理專業或教職業技能提升訓練課程至少2學分;帶“☆”為必選課
S01430025
機械工程科研倫理與學術規范
36
2
1
S01430026
機械工程科技論文寫作
18
1
2
S99900010
中國傳統文化(理工科)
36
2
2
必修2個學分
S99900020
教師職業技能提升訓練
36
2
2
S01430027
形式邏輯
36
2
1
S01430013
機械工程學科前沿與科技創新
36
2
1
限選
S01430030
裝備智能運維與健康管理
36
2
1
S01430032
智能機械傳感檢測技術
36
2
2
S01430034
智能化機器人技術與嵌入式系統
36
2
2
S01430028
機械優化設計
36
2
1
S01430002
虛擬樣機技術
36
2
1
S01430029
振動噪聲理論與控制
36
2
2
S01430006
組態軟件控制技術
36
2
2
S01430037
機-電-液伺服控制
36
2
2
S01430020
微納制造與MEMS技術
36
2
2
S01430031
車輛人機工程學
36
2
2
S01430032
汽車輕量化設計技術
36
2
1
S01430033
新能源汽車技術
36
2
1
S01430007
激光先進制造技術
36
2
2
S01430019光
激光再制造與3D打印技術
36
2
2
S01430020
智能化激光加工裝備
36
2
2
S01430034
精益生產
36
2
1
S01430035
制造過程分析與優化
36
2
1
S01430036
質量與可靠性工程
36
2
1
必修
環節
學術活動
參加學術活動不少于10次,作公開學術報告不少于1次
2
共4
學分
工程實踐不少于4周,社會實踐不少于3周
實踐環節
工程實踐、教學實踐及社會實踐
4周
2
補修課程
S01440001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
不計學分
跨學科、專業、同等學力研究生應至少補修3門學科專業基
S01440002
機械原理及設計
S01440003
機電傳動控制
S01440004
機械制圖
S01440005
工程材料與材料成型基礎
S01440006
工程力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或流體力學)
說
明
1.學分定額為35分,包括課程學分31學分,學術活動、實踐環節各占2學分,學位論文不計學分。
2.補修課程僅限跨學科、專業和同等學力錄取的研究生。
學分分配
學 位 課
20學分
非學位課
11學分
必 修環節
4學分
五、免修課程
學科鼓勵碩士研究生參加QS前500名的世界高校機械工程學科,機械工程博士學位點培養單位(教育部2011年學科評估機械工程學科前20位)的碩士研究生課程的在線課程、Mooc課程和微課等核心專業學位課與專業選修課,學科可累計學分互認核心專業學位課不高于3學分,非學位課程學分不高于6學分。
研究生通過自學或其它學習途徑已掌握了本門課程的基本內容并達到其基本要求,經本人申請,任課教師同意,院、校兩級批準后可免修,但需參加該門課程結束時的考試或在課程開始前單獨組織的免修考試(考核)。
六、考核方式
課程學習和各種教學環節,均需按培養計劃規定的教學要求進行成績考核,經考核通過才能取得規定的學分。考核分考試和考查兩種。除實驗課,教學實踐、工程實踐、社會實踐、文獻閱讀等進行考查外,其他課程一律進行考試。考試科目按百分制評定成績,考查科目按優、良、中、合格、不合格制評定成績。考試課程成績要求60分以上(含60分)可獲得學分,考查課程通過者可獲得學分。學位課程各科平均成績需達到75分以上(含75分)。未達到75分者,須在培養年限內重修后達到75分;英語通過學位考試方可申請學位。
考試可以采用筆試、口試、筆試加口試進行,也可采用課程論文或與專題學術報告相結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對專業知識的把握能力及其應用基礎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可以是開卷,也可以是閉卷考試,其中學位課建議采用集中考試,具體采用何種方式由任課教師確定。
七、開題報告
論文選題與開題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開展學位論文工作的首要環節。為確保學位論文的質量,指導教師應針對每個碩士研究生確定選題范圍。碩士研究生應在導師的指導下確定研究方向,在課程學習的同時,通過查閱文獻、收集資料和調查研究,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歷史和現狀,在此基礎上確定學位論文研究題目,并作論文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通過答辯后,經導師、專家小組簽字報研究生部備案,除特殊情況外,一般不得中途更改;通過開題報告的碩士研究生方可進入論文課題研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審核通過一年后方可申請送審、答辯。
本學科規定閱讀文獻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文獻不少于15篇,并完成2篇以上英文文獻的翻譯,學位論文開題前碩士生導師應對碩士生閱讀文獻情況進行檢查、考核并記錄成績,不合格者不得進入學位論文開題環節。在英文期刊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導師為第一作者)公開發表專業學術論文,并被EI/SCI收錄的可視為外文文獻閱讀環節合格。
開題報告不少于5000字,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課題背景與研究的目的意義;國內外在該方向的研究現狀及分析;主要研究內容及關鍵技術和難點;研究方案及進度安排,預期達到的目標;預計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及解決的措施;主要參考文獻。
開題報告應在第三學期結束前完成,研究生學位論文實現團隊集體開題,由學科和團隊統一組織,學位論文開題必須經導師審核同意方可進行。鼓勵學科方向或者指導小組組織預開題,確保開題質量。學科成立學位論文開題專家考核小組,由本學科或相關學科至少3~5名專家組成(本學科專家不得少于一半,導師和指導小組成員必須回避),確定一名負責人主持開題考核工作。
學位論文開題試行專家小組評分(等級)制度,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暫緩通過的比例不得少于實際開題人數的10%。各學科(學院)應提前將學位論文開題的時間、地點等具體信息上網公開。每位研究生在學期間至多兩次學位論文開題機會,兩次開題時間間隔不得少于3個月,兩次開題均未通過者按退學處理。
八、學位論文
1、學位論文課題研究工作
學位論文課題研究工作是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碩士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或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全面訓練,是培養碩士生創新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
2、學位論文撰寫
學位論文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和學術水平的主要標志,是碩士研究生對學位論文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和研究結果的歸納總結。碩士學位論文必須在導師的指導下由碩士研究生本人獨立完成。論文格式參見《溫州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格式要求》。
碩士學位論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論準確、分析嚴謹、計算正確、數據可靠、文句簡練、圖表清晰、層次分明,能體現碩士生具有寬廣的理論基礎,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優良的學風。
學位論文一般應包括:課題背景與意義、國內外動態、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途徑、本人在課題中所作的工作;理論分析和公式,測試裝置和實驗手段;計算程序;實驗數據處理;必要的圖表曲線;結論和所引用的參考文獻。與他人合作或在前人基礎上繼續進行的課題,如在論文中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必須在論文中明確指出。
碩士學位論文應具有創新性和先進性,鼓勵爭創省級、國家級優秀碩士論文。
2、發表學術論文與獲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學期間應積極撰寫學術論文,獲取一定的科研成果。在申請碩士學位時,應有階段性成果,機械工程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基本學術成果要求是:1)至少要有一篇與學位論文課題相關的研究性學術論文在核心期刊、溫州大學學報、或者一級學會專業會議論文集上以溫州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發表(導師為第一作者時,研究生必須是第二作者,以錄用為準);2)以溫州大學為第一作品單位在研究生學科競賽中取得省部級特等獎或者國家級一等獎的第一獲獎人。
3、學位論文預審與送審。
為確保論文送審質量,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撰寫后,應在送審截止日前至少提前一月提交完整版學位論文初稿到學院進行形式審查備案或預評閱;同時應在導師指導下進行至少一月的多輪反復修改和完善,經導師嚴格把關和確認后,方可提交學科/培養團隊進行預審。
培養環節審核和學位論文預審通過后,方可提交專家評審。學位論文應有2位校外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專家評閱。
4、答辯與申請學位
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必須完成培養方案中規定的所有環節,成績合格,經研究生部審查認可后,方可申請參加學位論文答辯。
導師和答辯專家組應對學位論文選題嚴格把關,加強對論文寫作的指導和監督。注重培養研究生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學位論文內容應在理論上或實際應用上具有一定的意義。碩士學位論文應做到概念準確,推理嚴密,語意通達,數據可靠,結構完整,應有新的見解。理工類碩士學位論文要有詳細的原始實驗記錄,原始實驗記錄在答辯前由導師簽字和學科查驗確認后存檔。
在學位論文答辯前后,研究生應根據專家意見,在導師指導下進行認真修改,方可參加答辯和進行學位論文提交。在論文答辯前要按照學科方向或者指導小組團隊組織預答辯,確保答辯質量。
答辯委員會應有5位以上具副高以上職稱的校內外專家組成,必須有校外專家參加答辯委員會。
答辯委員會通過后,經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通過,授予碩士專業學位,并獲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
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專碩簡介
(全日制專碩)機電工程學院2019級機械工程碩士生培養方案
發布時間:2019-09-19 信息來源:機電工程學院
溫州大學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機電工程 學院 機械 專業 085500 (代碼)
一、學科概況與研究方向
溫州大學機械工程學科依托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和溫州大學激光與光電智能制造研究院等校地研究院,機械工程學科入選是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學科”和 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學科,建有激光加工機器人科技部(示范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有浙江省激光加工機器人重點實驗室、機械制造系統與自動化工程浙江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激光與光電智能制造浙江省工程實驗室、浙江-俄羅斯激光超快加工國際聯合實驗室、機械工業激光精細加工與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溫州大學—浙南科技城激光光電智能制造浙江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浙江省激光與光電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等8個省部級科研/人才平臺以及7個溫州市科研平臺,建有制造系統與自動化工程、激光加工與光電器件溫州市重點科技創新團隊。
學科建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制造業信息化技術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和機械專業碩士學位點。
本學科研究內容主要涉及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機電工程、激光加工技術、工業工程等二級學科,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01產品/生產線數字化設計與CAX平臺開發
02生產過程在線診斷/傳感監控與可靠性技術
03激光加工與質量檢測調控技術
04 MEMS與光電器件技術
05 數字工廠與制造系統優化
06光機電一體化及其系統可靠性技術
07工業機器人與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系統及裝備技術
08汽車及其零部件設計制造新技術
09 新能源及其裝備技術
10 電力電子裝備
11機械零部件表面工程
二、培養目標
1、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團結協作,學風嚴謹,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團結協作和敬業精神,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掌握機械專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機械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機械工程領域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等能力與素質,能夠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
3、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本專業領域較強的專業外文資料閱讀、寫作、交流、應用能力;具有較強的信息檢索與利用能力。
4、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和健康的身心素質。
三、培養方式與學習年限
1、培養方式
1)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課程教學、實踐環節和學位論文并重的培養方式。
2)實行校內導師負責制和校內外雙導師制。
校內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全面負責制訂和調整碩士生個人培養方案、組織讀書(專題)報告和開題報告、實施工程實踐與學術技術交流、指導工程研發活動、指導學術規范與學位論文等培養環節的工作,對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學術道德有引導、示范和監督的責任,培養其科研素養,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校外導師參與培養方案、實踐過程、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
同時,校內外導師應因材施教,嚴格要求,全面關心研究生的成長,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生活、學習和科研狀況,并及時予以引導、指導和幫助。
3)研究生階段以研究型自主學習方式為主,教師采用課堂講授、討論研討、研究探索、專題講座、學術沙龍等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撰寫讀書報告、課程專題報告。
2、學制與學習年限
1)機械專業型碩士學位研究生學制為三年,學習期限通常為三年,在職碩士研究生的學習年限一般為四年,研究生科學研究、撰寫論文的時間必須保證在一年以上。
碩士生研究生應在規定的學習期限內,必須修滿培養計劃要求的課程學分;必須完成文獻閱讀、學術活動、專題研討、工程實踐環節等必修培養環節,并獲得相應的學分;完成所有培養環節,課程學分和必修環節學分均滿足要求后方可進入學位論文送審答辯環節;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并經過院校兩級學位評定委員會審議通過后,方可授予溫州大學全日制專業型碩士學位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2)若因患病及其他特殊原因不能按時完成學業者,可申請適當延長學習年限,但最長延長時間不超過1年。
3)學生提前完成教育教學計劃規定內容,獲得畢業所要求的學分,可以申請提前畢業。學生提前畢業的條件,需符合學校相關規定,并由學院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審議通過。
四、課程設置及學分要求
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分為學位課程和非學位課程。工程碩士研究生應修總學分不得少于35學分,其中學位課程不少于19學分,非學位課程不少于8學分。必修環節8學分(學術技術活動2學分,實踐環節6學分)。
(一)學位課程(不少于 19學分)
1.公共學位課:5學分
(1)外語:2學分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2學分
(3)信息檢索:1學分
2. 基礎學位課:(不少于8分)
基礎學位課是研究生學習和掌握本學科堅實寬廣基礎理論的重要基礎課程,按一級學科設置,工程倫理必修2學分。
3)專業學位課(不少于6分)
學位專業課程是在本學科專業范圍內拓寬基礎理論,學習和掌握本學科系統專門知識的基礎課程,一般為3門。
(二)非學位課程:不少于8學分
1.專業選修課
1) 專業限選課
自然辯證法概論:必選,1學分(16學時)
機械工程科技文獻寫作:必選,1學分(16學時)
形式邏輯:必選,1學分(16學時)
2) 專業選修課
研究生根據專業學習的要求及個人的興趣愛好,在導師的指導下選修一定學分的課程,鼓勵跨學科選修。
2.補修課程
跨學科、專業和大專畢業以同等學力錄取的研究生,應在導師的指導下進入相應本科班級補修本專業本科的有關基礎課程或專業課程3門以上,通過相應的考核并記入考核成績,但不記學分,但應列入個人培養計劃。經考核通過者,才能參加論文答辯。
(三)必修環節:共8學分
1、 學術活動(2學分)
為拓寬研究生的學術視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學科鼓勵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參加本學科專業相關的學術和技術交流會議,以及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的專題講座、學術技術報告、研究生論壇等學術活動。
學科要求碩士研究生在學期間應聽取學術技術報告的次數一般不少于10次,碩士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在學科范圍內公開進行1次以上文獻研讀交流、學術技術研究進展交流、或學術技術報告等專題研討,倡導英文專題研討,倡導研究生跨學科研討。
每次學術活動均要求寫出書面報告或總結,經導師簽字后自己留存,在申請論文答辯時一并交學院。
碩士研究生在讀期間應參加10次以上學術技術報告活動(0.15學分/次,須形成完整的書面報告或總結)。
境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宣讀本人論文并交流發言1次,出具有效證明材料,2學分/次;
國內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宣讀本人論文并交流發言1次,出具有效證明材料,1學分/次;
國內參加學術會議宣讀本人論文并交流發言1次,出具有效證明材料,0.5學分/次;
2、工程實踐(6學分)
研究生在學期間,應積極參與工程實踐,增強對工程領域、工廠現場和社會實際的感性認識,鍛煉實際工作能力和增長工作經驗。工程實踐的主要內容是在科研院所、企業、以及其他單位部門,從事學習培訓、調查研究、技術服務、科技研發、實驗測試、政策分析等助研助管工作,或者在研究院、科研團隊從事助研助管工作。
工程實踐時間不少于半年(24周);研究生要寫出工程實踐報告,實踐單位、學院(學科)和指導教師進行組織和考核,完成工程實踐且經考核合格者可獲得6學分。
(四)研究生課程應有對應的教學大綱,明確規定本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內容、考核方式、課內外學時數、學分及主要參考書目等。
(五)課程學分學習原則上安排在第一學年內完成。
(六)學分的計算方法: 除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外語外,學分的計算方法為18學時/學分。
課程類別
課程編碼
課程名稱
學時
學分
開課學期
備注
位
課
公
共
課
Z99900001
英語
32
2
1
必修5學分
Z9990000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32
2
2
Z99900005
信息檢索
16
1
1
基
礎
課
Z01410007
工程倫理
32
2
1
必修2學分
Z01410001
矩陣理論
32
2
1
必修6學分
Z01410002
數值分析
32
2
2
Z01410003
數理統計
32
2
1
Z01410006
機械系統建模理論與方法
32
2
1
Z01410004
現代制造工程學
32
2
1
專業課
Z01420002
工程有限元分析
32
2
2
必修6學分
Z01420009
現代控制理論
32
2
1
Z01420012
系統工程
32
2
1
Z01420006
現代材料性能分析
32
2
2
Z01420007
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
32
2
2
Z01420001
機械系統動力學
32
2
1
非
學
位
課
選
修
課
Z99900006
自然辯證法概論☆
16
1
1
必選課
Z01430022
機械工程科技文獻寫作
16
1
2
Z01430027
形式邏輯
16
1
1
Z01430001
機械工程學科前沿與科技創新
32
2
1
選修不少于6學分(含跨專業選修課程);
Z01430023
裝備智能運維與健康管理
32
2
1
Z01430017
智能機械傳感檢測技術
32
2
2
Z01430018
智能化機器人技術與嵌入式系統
32
2
2
Z01430028
機械優化設計
32
2
1
Z01430002
虛擬樣機技術
32
2
1
Z01430029
振動噪聲理論與控制
32
2
2
Z01420005
組態軟件控制技術
32
2
2
Z01430021
機-電-液伺服控制
32
2
2
Z01430020
微納制造與MEMS技術
32
2
2
Z01430031
車輛人機工程學
32
2
2
Z01430032
汽車輕量化設計技術
32
2
1
Z01430033
新能源汽車技術
32
2
1
Z01430006
激光先進制造技術
32
2
2
Z01430034
激光再制造與3D打印技術
32
2
2
Z01430020
智能化激光加工裝備
32
2
2
Z01430037
精益生產
32
2
1
Z01430035
制造過程分析與優化
32
2
1
Z01430036
質量與可靠性工程
32
2
1
必修
環節
學術報告及學術交流
2
必修8學分
工程實踐
6
補修課程
Z01440001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
不計學分
跨學科、專業、同等學力研究生應至少補修3門學科專業基礎課。
Z01440002
機械原理及設計
Z01440003
機電傳動控制
Z01440004
機械制圖
Z01440005
工程材料與材料成型基礎
Z01440006
工程力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或流體力學)
說
明
1.總學分定額為35學分,包括課程學分27分,實踐環節8學分,學位論文不計學分。
2.補修課程僅限跨學科、專業和同等學力錄取的研究生。
學分
分配
學 位 課
19學分
非 學 位 課
8學分
必 修 環 節
8學分
五、免修課程
學科鼓勵碩士研究生參加QS前500名的世界高校機械工程學科,機械工程博士學位點培養單位的碩士研究生課程的在線課程、Mooc課程和微課等核心專業學位課與專業選修課,學科可累計學分互認核心專業學位課不高于3學分,非學位課程學分不高于6學分。
研究生通過自學或其它學習途徑已掌握了本門課程的基本內容并達到其基本要求,經本人申請,任課教師同意,院、校兩級批準后可免修,但需參加該門課程結束時的考試或在課程開始前單獨組織的免修考試(考核)。
六、考核方式
課程學習和各種教學環節,均需按培養計劃規定的教學要求進行成績考核,經考核通過才能取得規定的學分。考核分考試和考查兩種。除實驗課,工程實踐、文獻閱讀等進行考查外,其他課程一律進行考試。考試科目按百分制評定成績,考查科目按優、良、中、合格、不合格制評定成績。考試課程成績要求60分以上(含60分)可獲得學分,考查課程通過者可獲得學分。學位課程各科平均成績需達到75分以上(含75分)。未達到75分者,須在培養年限內重修后達到75分;英語通過學位考試方可申請學位。
考試可以采用筆試、口試、筆試加口試進行,也可采用課程論文或與專題學術報告相結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對專業知識的把握能力及其應用基礎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可以是開卷,也可以是閉卷考試,其中學位課建議采用集中考試,具體采用何種方式由任課教師確定。
七、開題報告
論文選題與開題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開展學位論文工作的首要環節。為確保學位論文的質量,指導教師應針對每個碩士研究生確定選題范圍。碩士研究生應在導師的指導下確定研究方向,在課程學習的同時,通過查閱文獻、收集資料和調查研究,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歷史和現狀,在此基礎上確定學位論文研究題目,并作論文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通過答辯后,經導師、專家小組簽字報研究生部備案,除特殊情況外,一般不得中途更改;通過開題報告的碩士研究生方可進入論文課題研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審核通過一年后方可申請送審、答辯。
本學科規定閱讀文獻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文獻不少于15篇,并完成2篇以上英文文獻的翻譯,學位論文開題前碩士生導師應對碩士生閱讀文獻情況進行檢查、考核并記錄成績,不合格者不得進入學位論文開題環節。在英文期刊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導師為第一作者)公開發表專業學術論文,并被EI/SCI收錄的可視為外文文獻閱讀環節合格。
開題報告不少于5000字,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課題背景與研究的目的意義;國內外在該方向的研究現狀及分析;主要研究內容及關鍵技術和難點;研究方案及進度安排,預期達到的目標;預計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及解決的措施;主要參考文獻。
開題報告應在第三學期結束前完成,研究生學位論文實現團隊集體開題,由學科和團隊統一組織,學位論文開題必須經導師審核同意方可進行。鼓勵學科方向或者指導小組組織預開題,確保開題質量。學科成立學位論文開題專家考核小組,由本學科或相關學科至少3~5名專家組成(本學科專家不得少于一半,導師和指導小組成員必須回避),確定一名負責人主持開題考核工作。
學位論文開題試行專家小組評分(等級)制度,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暫緩通過的比例原則上不少于實際開題人數的10%。各學科(學院)應提前將學位論文開題的時間、地點等具體信息上網公開。每位研究生在學期間至多兩次學位論文開題機會,兩次開題時間間隔不得少于3個月,兩次開題均未通過者按退學處理。
八、工程實踐
工程實踐是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獲得實踐經驗,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應開展專業實踐,可采用集中實踐和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具有1年及以上企業工作經歷的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提供工作經歷證明、工作總結報告、技術管理與技術開發成果等佐證材料,經學院認定,可直接賦予工程實踐學分。不具有1年企業工作經歷的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時間應不少于半年。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完成全部課程學習計劃后方可進入工程實踐階段。
首先,學生在工程實踐前應制訂專業實踐計劃。一般應于第二學期結束前與導師一起制訂并填寫《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專業實踐計劃表》(簡稱“專業實踐計劃表”),并及時報所在學院,由學院匯總后報研究生院培養辦。
其次,研究生在工程實踐過程中應解決有研究意義、有一定難度且主題明確的實際問題,同時深入企業,體驗企業的文化和運作方式。
最后,研究生在工程實踐結束后應進行總結,撰寫不少于5000字的工程實踐總結報告,并填寫《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工程實踐總結報告》(簡稱“工程實踐總結報告”)。
研究生的“工程實踐總結報告”應及時報所在學院,由學院匯總后報研究生院培養辦。學生不參加專業實踐或參加專業實踐考核不及格,不得申請畢業和學位論文答辯。
九、學位論文
1、學位論文課題研究工作
學位論文課題研究工作是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碩士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或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全面訓練,是培養碩士生創新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
2、學位論文撰寫
學位論文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和學術水平的主要標志,是檢驗研究生在本學科領域是否掌握了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對所研究的課題有新的見解,有從事科學研究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碩士學位論文工作一般在碩士生完成培養計劃規定的課程學習后開始,其工作內容因學科的性質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可以采用產品研發、工程規劃、工程設計、應用研究、工程/項目管理、調研報告等多種形式。碩士學位論文必須在導師的指導下由碩士研究生本人獨立完成。論文格式參見《溫州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格式規范》。
碩士學位論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論準確、分析嚴謹、計算正確、數據可靠、文句簡練、圖表清晰、層次分明,能體現碩士生具有寬廣的理論基礎,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優良的學風。
學位論文一般應包括:課題背景與意義、國內外動態、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途徑、本人在課題中所作的工作;理論分析和公式,測試裝置和實驗手段;計算程序;實驗數據處理;必要的圖表曲線;結論和所引用的參考文獻。與他人合作或在前人基礎上繼續進行的課題,如在論文中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必須在論文中明確指出。
碩士學位論文應具有創新性和先進性,鼓勵爭創省級、國家級優秀碩士論文。
3、發表學術論文與獲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學期間應積極撰寫學術論文,獲取一定的科研成果。在申請碩士學位時,應有階段性成果,機械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基本學術成果要求是滿足下列條件之一:1)至少要有一篇與學位論文課題相關的研究性學術論文在核心期刊、溫州大學學報、或者一級學會專業會議論文集上以溫州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發表(導師為第一作者時,研究生必須是第二作者,以錄用為準);2)以溫州大學為第一作品單位在研究生學科競賽中取得省部級一等獎或者國家級二等獎的第一獲獎人;3)以溫州大學為第一作品單位的申請發明專利、獲得實用新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項目資助等。
3、學位論文預審與送審
為確保論文送審質量,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撰寫后,應在送審截止日前至少提前一月提交完整版學位論文初稿到學院進行形式審查備案或預評閱;同時應在導師指導下進行至少一月的多輪反復修改和完善,經導師嚴格把關和確認后,方可提交學科/培養團隊進行預審。
培養環節審核和學位論文預審通過后,方可提交專家評審。學位論文應有2位校外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專家評閱。
4、答辯與申請學位
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必須完成培養方案中規定的所有環節,成績合格,經研究生部審查認可后,方可申請參加學位論文答辯。
導師和答辯專家組應對學位論文選題嚴格把關,加強對論文寫作的指導和監督。注重培養研究生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學位論文內容應在理論上或實際應用上具有一定的意義。碩士學位論文應做到概念準確,推理嚴密,語意通達,數據可靠,結構完整,應有新的見解。理工類碩士學位論文要有詳細的原始實驗記錄,原始實驗記錄在答辯前由導師簽字和學科查驗確認后存檔。
在學位論文答辯前后,研究生應根據專家意見,在導師指導下進行認真修改,方可參加答辯和進行學位論文提交。在論文答辯前要按照學科方向或者指導小組團隊組織預答辯,確保答辯質量。
答辯委員會應有5位以上具副高以上職稱的校內外專家組成,必須有校外專家參加答辯委員會。
答辯委員會通過后,經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通過,授予碩士專業學位,并獲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
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碩士學位點簡介
人才培養本科生 機械工程專業 工業工程專業 車輛工程專業 聯系方式
研究生 學位點介紹 研究生培養 聯系方式 研究生導師
留學生 聯系方式 獎學金
教學成果
教學平臺
企業導師
快速通道 浙江省高校實驗教學示
招生網
圖書館
虛擬仿真
學位點介紹首頁 人才培養 研究生 學位點介紹 機械工程學科為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學科,所屬工程學學科進入全球ESI前1%,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和機械碩士專業學位點,是溫州大學重點建設學科之一。學位點擁有激光加工機器人科技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有浙江省高端激光制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浙江省激光加工機器人重點實驗室、機械制造系統與自動化工程浙江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激光與光電智能制造浙江省工程實驗室、浙江-俄羅斯激光超快加工國際聯合實驗室、機械工業激光精細加工與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溫州大學—浙南科技城激光光電智能制造浙江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浙江省激光與光電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浙江省平陽印包裝備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浙江省溫州激光與光電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等省部級研發平臺,以及溫州市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重點學科、溫州大學重中之重機械工程學科、溫州大學激光與光電特色學科、溫州市激光制造技術與裝備重點實驗室、溫州市制造系統與自動化工程研究中心、溫州市汽車工程研發中心等學科科研平臺。
學位點凝聚了包括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高端外國專家、浙江省QR、浙江省錢江學者、浙江省151人才在內的專家學者組成的科技創新團隊,完成了包括國家863高技術發展計劃、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在內的各類科研項目,獲得了包括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科技獎各類科技獎勵成果10余項,并廣泛服務于地方企業,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學位點導師隊伍為制造系統與自動化工程和激光與光電兩個溫州市重點科技創新團隊的核心成員,碩士研究生第一作者發表期刊論文57篇,授權專利329項,研究生獲全國“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大賽銀獎和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碩士畢業生近3年考取博士研究生比例達26%。
學位點負責人:薛偉 教授
080200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
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培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對機械工程、激光先進制造與檢測、智能裝備制造、工業工程、車輛工程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有系統、深入的了解,熟悉當前國際上流行的主要開發平臺、系統工具;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能夠從事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領域的教學、科研與科技開發工作。研究方向:
080201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
生產系統控制與優化、工業機器人協同作業與調度、自動化生產線與智能裝備、機械加工表面質量檢測調控。
080202機械電子工程
裝備智能化技術、機電液系統設計與控制、MEMS與微納傳感檢測、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
080203機械設計及理論
機器人機構學、高端設施農業裝備、數字化產品建模與仿真優化、機械零部件強度與壽命。
080204車輛工程
車輛設計理論與方法、汽車及零部件輕量化設計、車輛振動噪聲測控技術、新能源汽車驅動與控制技術。
0802Z1工業工程
智能制造系統工程、生產系統工程、 供應鏈與物流工程、 質量與可靠性工程。
0802Z2激光加工技術
激光束時空特性及檢測調控、超強、超快、超短激光精密微納加工新技術、基于復合能場的激光束與材料相互作用、智能化激光加工裝備構型及系統集成。
085500機械碩士專業學位點
機械碩士專業學位是與機械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系的專業性學位,其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應用型、復合型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高層次專門人才。學位點積極響應中國制造2025、科技部中國(溫州)激光與光電產業集群建設和浙江省推進 “智造強省、機器換人”與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戰略規劃要求,在激光與光電及新能源技術、智能制造與裝備自動化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與美、日、德、韓、新加坡和荷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學術交流與人才聯合培養,服務于區域集群產業的技術創新與轉型升級。
學位點高度重視地方產業的結合,產學研實踐活動已覆蓋了激光與光電產業、減速器等通用機械行業、汽摩配零部件產業、泵閥行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以及數控裝備制造業等六大產業,與德力西、合興、江南閥門、超達閥門、雁峰、博業激光、嘉泰激光、冠盛、百岸汽車零部件、國威汽配、華信儀表、神能電器、奔龍自動化、恒豐泰減速機、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成都工具研究所有限公司、南京金鑫傳動設備有限公司、江蘇泰隆機械集團、江蘇宏達特種鋼機械廠有限公司等眾多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學位點與這些企業共同成立了專業碩士工程教育指導委員會,建立溫州大學-浙南科技城激光光電智能制造浙江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形成了校企導師團隊聯合指導的“1年以上企業頂崗工程實踐和技術研發創新”的簽約式校企合作研究生培養模式。
機械碩士專業學位點的主要研究方向為:
(1)產品/生產線數字化設計與CAX平臺開發;
(2)生產過程在線診斷/傳感監控與可靠性技術;
(3)激光加工與加工質量檢測調控技術;
(4)MEMS與光電器件技術;
(5)數字工廠與制造系統優化;
(6)光機電一體化及其系統可靠性技術;
(7)工業機器人與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系統及裝備技術;
(8)汽車及其零部件設計制造新技術;
(9)新能源及其裝備技術;
(10)電力電子裝備;
(11)機械零部件表面工程。
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師資
師資隊伍人才工程
師資隊伍 教授 甌江特聘教授 副教授 講師(中級)
研究生導師 博士生導師 碩士生導師 企業兼職導師
教師招聘
快速通道 浙江省高校實驗教學示
招生網
圖書館
虛擬仿真
師資隊伍首頁 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教職工86人,專任教師62人。教師隊伍中有正高級職稱15人、副高級職稱24人,高級職稱教師率62.9%,82.3%的專任教師具有博士學位,近41%的教師具有海外高校學位和海外學習工作經歷。師資隊伍中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高端外國專家、浙江省“錢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省“QR”、浙江省“萬人計劃”等獲得者,先后有50余人次入選省、市級人才工程,2人次入選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5人次入選浙江省青年教師資助計劃人選、溫州市教學名師、溫州大學教學名師和教壇新秀。此外學院還聘請了多位國內外知名的教授擔任兼職教授,建立了溫州市院士工作站、溫州大學院士工作站,指導我院的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以及引領相關團隊的發展。
(2020年3月)
系名稱
主任
教師名單
機械電子系
任明
任明、周宏明、姜銳、李勇(小)、申允德、瞿建武、成泰洪、玄東吉、吳明格、尹海燕、李振哲、劉書華、蔣勇英、黃克、陳振木、章城、王景旭、俞平、王乃格、陳一鏢
機械制造系
周晨
周晨、張淼、曹宇、廖寧波、彭志輝、朱德華、張健、劉文文、鐘蓉、李凱、陳潔
工業工程系
黃沈權
黃沈權、向家偉、周余慶、龐繼紅、周富得、陳亞絨、付培紅、鐘永騰、湯何勝、綦法群
車輛工程系
龍江啟
龍江啟、李強、儲軍、周建錫、邵梁、李勇(大)、張毅、韓磊、周斯加
國際化教學部
任燕
任燕、陳希章、張祥雷、孫維方、R. Arvind Singh、S. Jayalakshmi
實驗教學中心/工程訓練中心
王曉倩、潘敏輝
王曉倩、潘敏輝、鄭蓓蓉、陳雷請、陳益豐、孫兵濤、潘曉銘、謝曉文、張帥、占長金、王成湖、邱輝
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簡介
溫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成立于1993年,前身為機械與電子工程系,2006年更名為機電工程學院。學院是學校大力建設發展的工科學院,現設有機械工程(國家一流專業、浙江省“十三五”優勢專業、教育部“卓越計劃”試點專業,通過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業工程(國家一流專業、浙江省“十三五”特色專業、溫州市重點專業)、車輛工程(溫州大學重點專業,最具就業競爭力專業)等3個本科專業和機械工程國際化專業,具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學術型碩士點和機械工程工程領域專業型碩士點及碩士學位授予權。機械工程學科為浙江省一流學科B類。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27人,研究生143人(含留學生),國際留學本科生54人,留學碩士生8人。
學院現有教職工86人,專任教師62人。教師隊伍中有正高級職稱15人、副高級職稱24人,高級職稱教師率62.9%,82.3%的專任教師具有博士學位,近41%的教師具有海外高校學位和海外學習工作經歷。師資隊伍中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高端外國專家、浙江省“錢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省“QR”、浙江省“萬人計劃”等獲得者,先后有50余人次入選省、市級人才工程,2人次入選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5人次入選浙江省青年教師資助計劃人選、溫州市教學名師、溫州大學教學名師和教壇新秀。制造系統與自動化工程創新團隊獲溫州市首屆重點科技創新團隊稱號,2013年中央財政專項基金支持該團隊建設經費80萬元。制造系統與自動化工程創新團隊、激光制造技術與裝備創新、激光加工與光電器件科技創新團隊獲溫州市首屆重點科技創新團隊稱號,激光制造技術與裝備產學研實踐教學基地獲2014年中央財政專項基金支持,資助經費達160萬元。基本建成了相應的教學科研平臺,并初顯成效。學院在職在崗的教授、副教授全部為本科生上課,傳道授業解惑貫穿本科四年的學習生涯,學院較為雄厚的師資力量有力地支持了本科的教學工作。
學院高度重視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以培養高素質的工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融合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和國際CDIO教學理念精髓,引領學校工程教育的改革。2019年,機械工程和工業工程專業雙雙入選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近五年來,學院承擔省、市、校等各級教改項目近30項,各級精品課程(群)10余門;各級教材建設10余部,其中1部教材被評為國家精品教材,2部教材為省重點建設教材。2017年,機械工程專業通過認證協會專業認證,專業已達到工程教育國際標準,具備工程教育國際競爭力。學生科技創新教育成效顯著,先后獲得各類國際級競賽獎項5項,國家級學科競賽獎項30余項,省級獎項90余項,4件發明作品被央視報道。畢業生動手能力強,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初次就業率常年保持在96%以上,常年列學校前三。
學院設有機械電子工程技術研究所、激光制造與特種加工技術研究所、汽車工程技術研究所及制造系統與自動化工程研究中心等4個科研機構。現有科技部激光加工機器人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激光加工機器人重點實驗室、機械制造系統與自動化工程浙江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浙江—俄羅斯(溫州大學)超快激光先進制造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激光與光電智能制造浙江省工程實驗室、浙江省虛擬仿真實驗中心、浙江省協同創新中心、溫州市智能制造協同創新中心、浙江省激光與光電行業創新服務平臺(參與)、浙江省高端激光制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參與)、中國機械工業“激光精細加工與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等省市科技平臺的承建單位、溫州市激光制造技術與裝備重點實驗室、溫州市機械制造系統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溫州市激光應用技術研究中心和溫州市汽車工程研發中心等省市科技平臺的承建單位,并建立了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溫州分中心、溫州大學—宏秀電氣技術研究所、溫州大學—沃誠電動車研究院等產學研機構。機電工程學院作為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加工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單位、全國增材制造(3D打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單位、溫州市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單位、溫州激光行業協會副會長單位,在激光加工機器人領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礎和學科影響。學院工程訓練中心為浙江省本科院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獲“浙江省本科院校合格教學實驗室”稱號。學院與合興集團聯合申報的“溫州大學-合興集團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為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學院還建立了溫州市院士工作站、溫州大學院士工作站,指導我院的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以及引領相關團隊的發展。
學院以溫州大學激光與光電智能制造研究院(浙南科技城海創園)為基礎,積極參與溫州大學蒼南研究院的建設工作,同時與平陽縣人民政府、溫州歐利特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成功簽署共建溫州大學平陽智能制造研究院,通過校地合作,發揮我院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領域方面的優勢,進一步開展激光技術應用與裝備研發和新材料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推動溫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2019年,研究院廣泛開展區域行業企業的技術服務工作共60余家企業88個項目,實現科技成果轉化11項,服務收入1749余萬元。
學院近年來承擔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計劃、863高科技發展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及省重大專項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近70項,廳局級項目近90項,外來科研經費達3000多萬元,發表學術論文近300篇,其中被SCI、EI等索引收錄160余篇,科研成果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三等獎3項、溫州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等多項,科技成果通過轉化,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1年,學院機械工程學科獲溫州大學“十二五學科提升計劃”重中之重B類學科建設立項。2013年,我院牽頭承擔的激光與光電學科被學校列為特色學科進行建設。2015年,機械工程學科獲批浙江省一流學科B類。2017年,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通過浙江省審核,學科整體實力進入全國排名前30% 。
學院結合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與學校“十三五”規劃中國際化大發展的要求,大力發展國際化,充分發揮溫州大學首批全英文國際化專業的優勢,同時借助于激光加工機器人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與溫州大學激光與光電智能制造研究院,不斷推進人才培養國際化、學科建設國際化、師資隊伍國際化,促進學院的國際化工作實現質的飛躍。與國際知名的故障診斷領域的專家團隊-豐田利夫團隊(日本診斷工學研究所)、德國耶拿科技大學、德國漢諾威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韓國全南大學、韓國木浦大學、韓國機器人國家重點實驗室、俄羅斯薩馬拉大學等國外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國際合作關系,為國際科技合作和教育國際化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學院堅持“務實創新、和諧進取”的時代精神,按照學校“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國內知名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目標而努力奮進。
(2020年3月)
添加溫州大學學姐,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之家”,關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之家微信號輸入【溫州大學考研分數線、溫州大學報錄比、溫州大學考研群、溫州大學學姐、溫州大學考研真題、溫州大學專業目錄、溫州大學排名、溫州大學保研、溫州大學公眾號、溫州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溫州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